引言 | 第1-7页 |
一、 监事会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7-15页 |
(一) 监事会制度的概念及其作用 | 第7-10页 |
1 概念 | 第7页 |
2 法律地位 | 第7-8页 |
3 性质 | 第8-9页 |
4 作用 | 第9-10页 |
(二) 我国监事会制度形成的历史 | 第10-13页 |
1 监事会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 | 第10-11页 |
2 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 第11-13页 |
(三) 对我国监事会制度的评价 | 第13-15页 |
1 成员组成和任职资格不确定 | 第13页 |
2 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不明确 | 第13-14页 |
3 职权行使的范围和作用太概括 | 第14-15页 |
二、 监事会制度功能弱化的原因 | 第15-19页 |
(一) 文化历史原因 | 第15-16页 |
(二) 我国缺乏商事公司法律传统 | 第16-17页 |
1 外国商事公司法律传统 | 第16页 |
2 公司监事会制度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功效尚未得到广泛接受 | 第16-17页 |
(三) 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 第17页 |
1 监事人事任免制度存在缺陷 | 第17页 |
2 监事会没有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 | 第17页 |
3 我国公司的独特股权结构影响监督机制 | 第17页 |
(四) 我国法制建设滞后 | 第17-19页 |
1 行政超越法律现象时常发生 | 第18页 |
2 公司法的修改没有经常化和制度化 | 第18-19页 |
三、 公司内部监控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19-27页 |
(一) 美国公司监督制度 | 第20-22页 |
1 概述 | 第20-22页 |
2 借鉴意义 | 第22页 |
(二) 德国公司监事会制度 | 第22-25页 |
1 概述 | 第22-23页 |
2 借鉴意义 | 第23-25页 |
(三) 日本公司监事会制度 | 第25-27页 |
1 概述 | 第25-26页 |
2 借鉴意义 | 第26-27页 |
四、 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的构想 | 第27-38页 |
(一) 创造良好的公司监督环境 | 第27-29页 |
1 政治体制层面 | 第28页 |
2 经济体制层面 | 第28页 |
3 司法体制层面 | 第28-29页 |
(二) 修改公司法,赋予监事会独立的法律地位 | 第29-31页 |
1 维护监事会组织的独立性 | 第29-30页 |
2 保障监事会独立、有效地行使监督职权 | 第30-31页 |
(三) 健全、完善监事会职权 | 第31-34页 |
1 将财务检查权具体化 | 第31-32页 |
2 将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召集权修改为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 | 第32-33页 |
3 赋予监事会公司对外代表权 | 第33-34页 |
(四) 建立、健全监事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 第34-35页 |
1 完善监事的激励机制 | 第34-35页 |
2 完善监事的约束机制 | 第35页 |
(五) 构建职业监事体系 | 第35-38页 |
1 职业监事概念的提出 | 第35-36页 |
2 建立职业监事的诚信道德体系 | 第36页 |
3 建立监事行业协会 | 第36-37页 |
4 建立监事评估机制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书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