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 ·无线电定位导航概述 | 第7-8页 |
| ·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发展 | 第8-11页 |
| ·无线电定位系统发明的初期 | 第8页 |
| ·二战期间和战后陆基无线电定位系统的发展 | 第8-10页 |
|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发展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 第2章 无线电定位技术概述 | 第14-25页 |
| ·无线电定位系统中常用的几种定位方法 | 第14-21页 |
| ·AOA 定位法 | 第14-16页 |
| ·TOA 定位法 | 第16-19页 |
| ·TDOA 定位法 | 第19-21页 |
| ·无线电定位系统中可能使用的波段 | 第21-25页 |
| ·自由空间中的无线电波传播概述 | 第21-22页 |
| ·超短波和短波 | 第22-23页 |
| ·中短波 | 第23页 |
| ·中波和长波 | 第23页 |
| ·超长波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基于TCR-153A 型短波通信系统的区域定位系统设计方案 | 第25-34页 |
| ·TCR-153A 型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简介 | 第25-28页 |
| ·TCR-153A 接收机/控制器概述 | 第25-26页 |
| ·TCR-153A 接收机/控制器特点 | 第26页 |
| ·接收机战术技术指标 | 第26-28页 |
| ·TCR-153A 型200W 短波数字化发射机 | 第28页 |
| ·定位系统的系统组成 | 第28-30页 |
| ·定位算法描述 | 第30-34页 |
| 第4章 最大似然法正弦波相位估计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 第34-44页 |
| ·最大似然法正弦波相位估计算法的导出 | 第34-38页 |
| ·最大似然估计理论 | 第34-35页 |
| ·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估计正弦波相位 | 第35-38页 |
| ·最大似然法正弦波相位估计算法的性能估计 | 第38-44页 |
| ·最大似然法正弦波相位估计算法本身的精确度 | 第38-39页 |
| ·输入信号频率偏移对相位估计结果的影响 | 第39-42页 |
| ·白噪声对相位估计结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第5章 定位误差分析 | 第44-57页 |
| ·伪距的误差分析 | 第44-46页 |
| ·相位估计精度对伪距误差的影响 | 第44页 |
| ·基站导频信号频率不准确造成的伪距误差 | 第44-45页 |
| ·参考站与用户的采样时钟抖动对伪距误差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基站的几何分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 第46-54页 |
| ·DOP 的引出 | 第46-48页 |
| ·HDOP 的极小值 | 第48-50页 |
| ·定位精度的估计方法 | 第50-51页 |
| ·HDOP 的仿真结果和讨论 | 第51-54页 |
| ·系统定位精度仿真结果 | 第54-57页 |
| 第6章 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 | 第57-62页 |
| ·基站的硬件结构 | 第57-58页 |
| ·参考站的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 | 第58-60页 |
| ·移动用户的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 | 第60页 |
| ·系统工作流程小结 | 第60-62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与声明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