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 ·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主要认识及进展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 | 第19-43页 |
| ·层序地层概念与级序 | 第19-24页 |
| ·层序地层概念 | 第19-21页 |
| ·层序地层命名系统及级序 | 第21页 |
| ·区域不整合面 | 第21-24页 |
| ·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 | 第24-39页 |
| ·震旦系巨层序—Sinian 层序 | 第24-27页 |
| ·寒武系—下奥陶统巨层序—Sauk 层序 | 第27-29页 |
| ·中、上奥陶统巨层序 | 第29-30页 |
| ·志留系—中泥盆统巨层序 | 第30-32页 |
| ·上泥盆统—二叠系巨层序 | 第32-34页 |
| ·三叠系巨层序 | 第34-35页 |
| ·侏罗系—白垩系巨层序 | 第35-37页 |
| ·第三系—第四系巨层序 | 第37-39页 |
| ·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形成与地球动力学环境 | 第39-43页 |
| ·克拉通盆地层序特征 | 第40-41页 |
| ·裂谷盆地层序特征 | 第41页 |
| ·前陆盆地层序特征 | 第41-42页 |
| ·走滑盆地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塔东地区盆-山转换与盆-山耦合 | 第43-62页 |
| ·原型盆地分类 | 第43-47页 |
|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 | 第47-52页 |
| ·南华纪—震旦纪裂谷盆地阶段 | 第47页 |
| ·寒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内部盆地及克拉通边缘盆地阶段 | 第47-49页 |
| ·中—晚奥陶世弧后扩张阶段 | 第49-50页 |
| ·志留纪—早、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阶段 | 第50页 |
| ·晚泥盆世—二叠纪弧后裂谷阶段 | 第50页 |
| ·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 | 第50-51页 |
| ·侏罗纪—古近纪内陆断坳盆地阶段 | 第51-52页 |
| ·新近纪—第四纪复合陆内前陆盆地阶段 | 第52页 |
| ·塔东盆一山耦合与构造分区 | 第52-62页 |
| ·东天山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特征 | 第53页 |
| ·阿尔金山中新生代盆—山耦特征 | 第53-54页 |
| ·塔东构造分区 | 第54-57页 |
| ·断裂特征 | 第57-59页 |
| ·盆—山耦合机制探索 | 第59-62页 |
| 第四章 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 第62-81页 |
| ·塔东油气成藏系统划分 | 第63-65页 |
| ·古生界地台型油气系统 | 第64-65页 |
| ·中新生界造山型油气系统 | 第65页 |
| ·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 第65-70页 |
| ·烃源岩评价准则 | 第65-67页 |
| ·塔东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 第67-70页 |
| ·储集层特征与评价 | 第70-75页 |
| ·储集层评价标准 | 第70-71页 |
| ·塔东地区储集层物性与评价 | 第71-75页 |
| ·储盖组合 | 第75-76页 |
| ·古生界在塔东—古城低隆带储盖组合 | 第75页 |
| ·中生界在英吉苏凹陷储盖组合 | 第75-76页 |
| ·志留系在满东地区储盖组合 | 第76页 |
| ·成藏条件分析 | 第76-81页 |
| ·具有良好的构造背景 | 第76-77页 |
| ·具多套烃源岩 | 第77页 |
| ·盆模结果资源量比较可观 | 第77-78页 |
| ·发育有效的储盖组合 | 第78页 |
| ·圈闭发育 | 第78-81页 |
| 第五章 油气区带分析及勘探目标优选 | 第81-93页 |
| ·英吉苏凹陷 | 第83-87页 |
| ·塔东一古城低隆带 | 第87-91页 |
| ·满东低凸起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93-95页 |
| ·塔东地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93页 |
| ·盆地演化与盆山耦合 | 第93-94页 |
| ·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 第94页 |
| ·油气区带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