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平衡论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序言第14-19页
 一、选题意义第14-16页
 二、理论预设与展开框架第16-17页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第17-19页
上篇 刑事诉讼平衡论的基本理论第19-205页
 第一章 刑事诉讼平衡论的基本范畴第19-39页
  一、刑事诉讼法律价值层面的平衡第19-25页
  二、刑事诉讼目的层面的平衡第25-28页
  三、刑事诉讼所涉及的多元化利益之间的平衡第28-39页
 第二章 刑事诉讼平衡论的法哲学基础第39-92页
  第一节 主体性原则——平衡论的基石第40-56页
   一、哲学视野中的主体和主体性第40-42页
   二、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第42-49页
   三、主体性哲学的价值第49-56页
  第二节 理性主义——刑事诉讼平衡论的知识准则第56-73页
   一、理性主义的基本内涵第56-58页
   二、刑事诉讼程序的理性化过程第58-67页
   三、现代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化过程是反思理性的体现和要求第67-73页
  第三节 诉讼民主——协商民主在刑事诉讼中的表现第73-92页
   一、民主的实质第73-74页
   二、民主的内在价值——自主原则的实现第74-77页
   三、协商民主——民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第77-81页
   四、诉讼民主——协商民主在法律领域的表现第81-92页
 第三章 实现刑事诉讼平衡的基本原则第92-122页
  第一节 无罪推定原则第92-100页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第93-94页
   二、无罪推定原则对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第94-98页
   三、无罪推定原则对平衡机制构建的意义第98-100页
  第二节 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第100-102页
   一、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的基本含义与实质第100页
   二、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则对于平衡机制构建的具体要求第100-102页
  第三节 比例原则第102-107页
   一、比例原则的理念渊源第102页
   二、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第102-103页
   三、比例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第103-104页
   四、比例原则对于实现刑事诉讼平衡所具有的意义第104-107页
  第四节 令状主义原则第107-111页
   一、令状主义原则的含义第107-108页
   二、令状主义原则的实质第108-109页
   三、令状主义原则对平衡机制构建的意义第109-111页
  第五节 一事不再理原则第111-122页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基本含义及适用第111-114页
   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普遍性意义第114-116页
   三、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例外第116-119页
   四、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发展变化与“所有人正义的实现”第119-122页
 第四章 刑事诉讼中的平衡机制第122-205页
  第一节 平衡的支点——法院第123-133页
   一、司法权的性质——判断权第124-125页
   二、司法权的特征第125-130页
   三、现代司法权的功能第130-133页
  第二节 审前程序中的平衡机制第133-165页
   一、司法审查机制第133-148页
   二、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防御权第148-165页
  第三节 庭前证据开示与平衡机制第165-184页
   一、证据开示制度第165-178页
   二、大陆法系国家辩护人、被告人的阅卷权第178-184页
  第四节 审判阶段的平衡机制第184-205页
   一、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机制第186-195页
   二、平衡论视野下审判模式的选择与程序构建第195-205页
下篇 平衡论视野下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第205-299页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的确立第205-244页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确立的必要性第205-225页
   一、刑事诉讼法律观念上的失衡第206-222页
   二、诉讼制度上的失衡第222-225页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确立的社会条件第225-236页
   一、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第225-229页
   二、政治条件:社会主义民主与依法治国第229-230页
   三、思想条件:以人为本第230-234页
   四、国际背景:全球化和人权保障第234-236页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平衡观的确立第236-244页
   一、刑事诉讼中法律利益保障上的平衡第236-239页
   二、刑事诉讼法律价值之间的平衡第239-241页
   三、综合法律功能观的确立第241-244页
 第六章 平衡论视野下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与程序设计第244-299页
  第一节 刑事诉讼结构第244-249页
   一、对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理性分析第244页
   二、平衡论视野下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构建第244-249页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基本诉讼权利的确立第249-267页
   一、赋予被追诉人基本诉讼权利第249-258页
   二、赋予被害人基本诉讼权利第258-267页
  第三节 具体程序改革第267-299页
   一、审前程序诉讼化第267-280页
   二、审判程序改革与完善第280-287页
   三、再审程序改革与重构第287-29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99-305页
后记第305-307页

论文共3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猪肉无损定级系统
下一篇:海底大地电磁仪数据回放软件的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