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10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3G 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8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8-10页 |
| 第2章 GSM 的安全机制 | 第10-15页 |
| ·GSM 的系统结构 | 第10-11页 |
| ·GSM 的鉴权和认证 | 第11-13页 |
| ·GSM 网络中用户身份的保密 | 第11页 |
| ·GSM 系统中用户鉴权 | 第11-13页 |
| ·在GSM 无线信道上发送加密后的数据 | 第13页 |
| ·GSM 中安全要素的分布 | 第13-14页 |
| ·GSM 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14-15页 |
| 第3章 3G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框架 | 第15-38页 |
| ·3G 系统新业务特征及其安全特性 | 第15-16页 |
| ·3G 系统的安全原则、目标和要求 | 第16-17页 |
| ·3G 系统的安全原则 | 第16页 |
| ·3G 系统的安全目标 | 第16页 |
| ·3G 系统的安全要求 | 第16-17页 |
| ·3G 的安全威胁 | 第17-18页 |
| ·3G 系统的安全威胁大致分类 | 第17页 |
| ·针对系统无线接口的攻击 | 第17-18页 |
| ·针对系统核心网的攻击 | 第18页 |
| ·针对终端的攻击 | 第18页 |
| ·3G 的安全体系结构 | 第18-21页 |
| ·3G 安全结构 | 第18-19页 |
| ·3G 系统安全功能结构 | 第19-21页 |
| ·安全特征 | 第21-23页 |
| ·网络接入安全 | 第21页 |
| ·网络域安全 | 第21-22页 |
| ·用户域安全 | 第22页 |
| ·应用域安全 | 第22页 |
| ·安全特性的可视性和可配置性 | 第22-23页 |
| ·3G 的鉴权和认证 | 第23-30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3G 系统中的安全算法 | 第23-24页 |
| ·3G 鉴权认证过程 | 第24-28页 |
| ·用户信息加密 | 第28页 |
| ·用户信息完整性保护 | 第28-29页 |
| ·增强的用户身份认证(EUIC) | 第29-30页 |
| ·3G 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及其改进 | 第30-34页 |
| ·AKA 协议过程 | 第30-31页 |
| ·AKA 安全目标 | 第31页 |
| ·BAN 认证逻辑 | 第31-32页 |
| ·对两种认证模式的BAN 逻辑分析 | 第32-33页 |
| ·安全漏洞和可能受到的攻击 | 第33页 |
| ·改进方案 | 第33-34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34页 |
| ·3G 网络对GSM 网络的安全兼容性 | 第34-38页 |
| ·2G 和3G 共存网络的安全性准则 | 第34-35页 |
| ·2G 和3G 网络共存时的用户鉴权 | 第35-37页 |
| ·2G 和3G 安全上下文之间转换运算的算法 | 第37-38页 |
| 第4章 3G 核心加密算法KASUMI 算法 | 第38-56页 |
| ·算法的背景介绍 | 第38页 |
| ·KASUMI 算法的构成原理 | 第38-46页 |
| ·KASUMI 算法 | 第38-40页 |
| ·第i 轮函数fi | 第40页 |
| ·函数FL | 第40-41页 |
| ·函数FO | 第41-42页 |
| ·函数FI | 第42-43页 |
| ·S-盒57 和59 | 第43-46页 |
| ·子密钥的生成 | 第46页 |
| ·KASUMI 算法的应用 | 第46-50页 |
| ·f8 算法 | 第47-48页 |
| ·f9 算法 | 第48-50页 |
| ·KASUMI 分组密码算法安全性分析 | 第50-56页 |
| ·理论分析 | 第50-52页 |
| ·数学分析KASUMI | 第52-53页 |
| ·差分攻击分析 | 第53-55页 |
| ·安全性总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A KASUMI 源程序 | 第58-64页 |
| 附录B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 第67-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