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简介 | 第9-15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介绍 | 第9-10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 | 第9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所属的范畴 | 第9-10页 |
第二节 股东派生诉讼的类型 | 第10-11页 |
一、股东对董事、高管违法经营给公司造成损失所提起的损害赔偿之诉 | 第10页 |
二、小股东对于大股东侵害公司利益所提起的返还或损害赔偿之诉 | 第10页 |
三、股东对外部人侵害公司行为所提起的损害赔偿之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引进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我国的意义 | 第11-15页 |
一、我国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11页 |
二、我国现行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的缺陷 | 第11-14页 |
三、引进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从股东派生诉讼与直接诉讼的性质之辩看我国立法的不足 | 第15-19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与直接诉讼的区别 | 第15-16页 |
一、诉讼的起因不同 | 第15-16页 |
二、诉讼的性质不一样 | 第16页 |
三、诉讼程序规则不同 | 第16页 |
四、诉讼的法律后果不同 | 第16页 |
第二节 我国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立法的不足 | 第16-19页 |
第三章 英、美公司法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派生诉讼在英国 | 第19-21页 |
一、福斯诉哈伯特原则(The rule in Foss v.Harbottle) | 第19-20页 |
二、派生诉讼(Derivative Action)——福斯诉哈伯特原则的例外 | 第20页 |
三、英国法律委员会的改革建议——新派生诉讼制度(A New Derivative Action)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派生诉讼在美国 | 第21-23页 |
一、原告资格审查 | 第21-22页 |
二、穷尽内部救济原则 | 第22页 |
三、派生诉讼中的费用担保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成文法上的救济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 第26-45页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第26页 |
第二节 原告股东资格 | 第26-30页 |
一、关于起诉股东持股比例或数量的要求 | 第27-29页 |
二、要求股东在维持派生诉讼时必须始终具股东身份 | 第29页 |
三、要求原告股东必须公正、充分地派生公司和其他众股东的利益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被诉的对象范围 | 第30-31页 |
一、被告的范围 | 第30页 |
二、派生诉讼适用的致害行为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公司的地位 | 第31-33页 |
第五节 其他股东的地位 | 第33-34页 |
第六节 诉前请求 | 第34-35页 |
一、确定接受原告股东请求的机关 | 第34页 |
二、确定原告股东向公司提出请求的程序 | 第34-35页 |
第七节 诉讼担保 | 第35-36页 |
第八节 诉讼赔偿 | 第36-37页 |
一、赋予胜诉股东诉讼费用补偿请求权 | 第36-37页 |
二、赋予胜诉原告股东在某些特定情形下的直接受偿权 | 第37页 |
第九节 派生诉讼的程序 | 第37-45页 |
一、确定管辖法院 | 第37-39页 |
二、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诉讼时效 | 第39-40页 |
三、原告股东诉讼请求之合并 | 第40-41页 |
四、股东派生诉讼中反诉的提起 | 第41-42页 |
五、股东派生诉讼案件之调解 | 第42-43页 |
六、派生诉讼费用的算定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中外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