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和划分 | 第10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生态研究 | 第10-13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分析 | 第10-11页 |
·温度漂移现象及其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学研究 | 第13-15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 第13页 |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3-15页 |
·两系杂交水稻培育存在的问题和选育策略 | 第15-16页 |
·SSR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6页 |
·基因标定和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16-17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实验供试材料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不育系稻蔸再生苗的栽培 | 第18页 |
·花粉育性观察法 | 第18-19页 |
·育性温度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 第19页 |
·遗传分析材料准备和栽培 | 第19页 |
·遗传分析群体花粉育性和套袋自交结实率的考察 | 第19-20页 |
·自然结实率 | 第20页 |
·ID24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50页 |
·7个不育系稻蔸再生苗花粉育性的温度敏感期和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 第21-28页 |
·7个不育系稻蔸再生苗花粉育性表现 | 第21-25页 |
·7个不育系育性温度敏感期的分析 | 第25-26页 |
·7个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 第26-28页 |
·不育系的育性变化图示法分析 | 第28-30页 |
·供体基因相同的不育系之间育性稳定性的比较 | 第30-31页 |
·810S、M61S和ID24三个不育系的遗传分析 | 第31-45页 |
·9个组合F_1代的育性分析 | 第31-35页 |
·9个组合F_2群体的育性分离比较 | 第35-38页 |
·不同的不育系在同一常规品种背景下的育性表现分析 | 第38-41页 |
·同一不育系在不同常规品种背景下的育性表现分析 | 第41-45页 |
·ID24、810S和M61S这三个不育系的基因对数分析 | 第45-47页 |
·ID24、810S和M61S三个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 第47-48页 |
·ID24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 | 第48-50页 |
5 讨论 | 第50-54页 |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的分析 | 第50页 |
·关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 | 第50-51页 |
·关于遗传研究中不同育性指标的探讨 | 第51页 |
·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探讨 | 第51-52页 |
·关于恢复系的选择 | 第52页 |
·关于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1 | 第60-63页 |
附录2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