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监利程集古镇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1-14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 ·国外古镇研究与保护 | 第16-19页 |
| ·国内古镇研究与保护 | 第19-21页 |
| ·程集古镇研究 | 第21-23页 |
| 第2章 古镇的形成与演变 | 第23-36页 |
| ·监利县概况 | 第23-25页 |
| ·自然条件 | 第23-24页 |
| ·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 ·古镇的沿革 | 第25-32页 |
| ·概况 | 第25-27页 |
| ·行政隶属 | 第27页 |
| ·形成演变 | 第27-31页 |
| ·发展因素 | 第31-32页 |
| ·古镇的转型 | 第32-35页 |
| ·经济地位 | 第32-33页 |
| ·社会形态 | 第33-34页 |
| ·文化意识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古镇的空间形态 | 第36-49页 |
| ·古镇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36-37页 |
| ·构成要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37-40页 |
| ·自然要素 | 第37-39页 |
| ·传统村镇选址观念 | 第39-40页 |
| ·经济因素 | 第40页 |
| ·古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40-42页 |
| ·发展阶段Ⅰ——“一集·一街·一河” | 第42页 |
| ·发展阶段Ⅱ——“一河两街、街镇合一” | 第42页 |
| ·发展阶段Ⅲ——“两线三片、新旧并立” | 第42页 |
| ·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生长方向 | 第42页 |
| ·古镇空间形态的分类 | 第42-48页 |
| ·逐级构成形态 | 第43-44页 |
| ·并置组合形态 | 第44-45页 |
| ·联结架构形态 | 第45-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古镇的街巷 | 第49-68页 |
| ·街巷空间的构成 | 第49-52页 |
| ·街巷的底界面——道路 | 第49-50页 |
| ·街巷的侧界面——建筑 | 第50-52页 |
| ·“一主多支”的街巷结构 | 第52-57页 |
| ·主街 | 第52-54页 |
| ·支巷 | 第54-55页 |
| ·节点 | 第55-57页 |
| ·“多位一体”的街巷功能 | 第57-61页 |
| ·交通活动功能 | 第57-58页 |
| ·经济生活功能 | 第58-60页 |
| ·文化生活功能 | 第60-61页 |
| ·其他生活辅助功能 | 第61页 |
| ·“以人为本”的街巷尺度 | 第61-63页 |
| ·街巷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 | 第61页 |
| ·街巷空间尺度分析 | 第61-63页 |
| ·街巷景观分析 | 第63-67页 |
| ·街巷平面形态与景观反映 | 第63-65页 |
| ·街巷景观的形式美 | 第65-66页 |
| ·街巷的景观元素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古镇的建筑 | 第68-87页 |
| ·建筑类型 | 第69-80页 |
| ·按空间布局分类 | 第69-77页 |
| ·按使用功能分类 | 第77-80页 |
| ·建筑特色 | 第80-86页 |
| ·商住两宜的木构架 | 第80-81页 |
| ·多变实用的灌斗墙 | 第81-82页 |
| ·颇具渊源的天井 | 第82-83页 |
| ·独具特色的天斗 | 第83-84页 |
| ·稳定墙体的蚂蟥攀 | 第84-85页 |
| ·广泛运用的亮瓦材料 | 第85页 |
| ·体现商铺特色的木排门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第6章 古镇的保护与利用构想 | 第87-113页 |
| ·现状分析 | 第87-97页 |
| ·人口状况 | 第87页 |
| ·用地状况 | 第87页 |
| ·交通现状 | 第87-88页 |
| ·环境、绿化现状 | 第88-89页 |
| ·设施现状 | 第89页 |
| ·建筑现状 | 第89-90页 |
| ·保护现状 | 第90页 |
| ·居民、游客观点 | 第90-97页 |
| ·历史文化特色分析 | 第97-98页 |
| ·内涵 | 第97页 |
| ·要素 | 第97页 |
| ·结构 | 第97-98页 |
| ·保护原则与内容 | 第98-99页 |
| ·保护原则 | 第98-99页 |
| ·保护内容 | 第99页 |
| ·保护定位与目标 | 第99-100页 |
| ·保护定位 | 第99-100页 |
| ·保护目标 | 第100页 |
| ·保护范围与层次 | 第100-102页 |
| ·保护范围 | 第100-101页 |
| ·保护层次 | 第101-102页 |
| ·利用思路 | 第102页 |
| ·结合区域优势,整体开发 | 第102页 |
| ·发展服务产业,振兴古镇经济 | 第102页 |
| ·保护与利用规划 | 第102-108页 |
| ·空间结构 | 第102-104页 |
| ·功能分区 | 第104页 |
| ·道路交通 | 第104-105页 |
| ·河道整治 | 第105页 |
| ·基础设施 | 第105页 |
| ·绿化景观 | 第105-106页 |
| ·节点 | 第106-108页 |
| ·小结 | 第108-113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 ·程集古镇研究总结 | 第113-114页 |
| ·研究对建筑设计的借鉴意义 | 第114-116页 |
| 附录1 论文插图来源 | 第116-119页 |
| 附录2 参考文献目录 | 第119-122页 |
| 附录3 程集镇老街区建筑现状一览表 | 第122-138页 |
| 附录4 程集镇程集老街街道平、立面图 | 第138-144页 |
| 附录5 程集镇老街区研究调查问卷 | 第144-145页 |
| 附录6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5-146页 |
| 后记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