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基础科学论文--工程仿生学论文

仿生非光滑表面旋成体减阻性能分析

第一章 绪论第1-19页
   ·选题的意义第8-9页
   ·仿生非光滑表面减阻方法及研究现状第9-15页
     ·棱纹形非光滑表面减阻(沟槽面减阻)第9-11页
       ·仿生学基础第9页
       ·沟槽面减阻的研究进展第9-11页
     ·凸、凹非光滑表面减阻第11-14页
       ·仿生学基础第11-13页
       ·凸、凹非光滑表面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第13-14页
     ·棱纹形非光滑表面(沟槽面)减阻机理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5-17页
     ·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的作用第15-16页
     ·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6-17页
   ·数值模拟在减阻问题上的应用第17-18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原理性风洞测力试验第19-25页
   ·风洞简介第19-20页
   ·试验模型的确定第20-23页
     ·仿生非光滑单元形态的选取第20-21页
     ·仿生非光滑单元分布位置的选取第21-22页
     ·试验模型尺寸第22-23页
   ·非光滑模型的风洞测力试验第23页
   ·非光滑模型的减阻规律分析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原理性流动显示试验第25-41页
   ·表面油流显示技术基本原理第25-27页
   ·油膜的配制第27-29页
     ·油流涂层各组分的确定第27-28页
     ·油膜配制方法与混合比的确定第28-29页
   ·油流显示技术误差分析第29-30页
   ·流动显示试验结果分析第30-39页
     ·旋成体流场的整体特性分析第30-32页
     ·非光滑单元形态对模型流场的影响第32-35页
     ·非光滑单元对模型尾部分离的影响第35-39页
       ·尾部分离点的确定第35-37页
       ·非光滑单元对模型尾部分离的影响第37-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非光滑表面旋成体的数值模拟及可靠性分析第41-56页
   ·湍流模型第41-43页
     ·湍流模型选取的依据第41页
     ·湍流运动的控制方程(k-ε二方程模型)第41-43页
   ·近壁面处理第43-46页
     ·近壁面湍流模型的修正方法第43-44页
     ·壁面函数第44-46页
   ·计算区域第46页
   ·计算网格的划分第46-50页
     ·整体网格的划分第47-49页
     ·近壁面网格的划分第49-50页
   ·边界条件第50页
   ·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分析第50-55页
     ·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的比较第51-53页
     ·计算结果与流动显示试验的比较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非光滑表面旋成体的减阻特性分析第56-74页
   ·计算的物理模型第56-5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57-60页
   ·非光滑结构对模型绕流流场整体特性的影响第60-63页
     ·非光滑结构对尾流区总压的影响第60-61页
     ·非光滑结构对模型表面轴向压力的影响第61-63页
     ·非光滑结构对模型表面剪切应力的影响第63页
   ·仿生非光滑表面对法向方向流动特性的影响第63-67页
     ·非光滑表面对法向平均速度的影响第64-65页
     ·非光滑表面对法向涡量的影响第65-67页
   ·仿生非光滑模型的减阻机理第67-72页
     ·非光滑单元体间存在低速流体第68-69页
     ·非光滑模型尾迹区具有较大的湍流强度第69-70页
     ·非光滑模型底部前的边界层厚度变薄第70-72页
   ·本章小节第72-74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74-76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4-75页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致谢第83-84页
摘要第84-86页
Abstract第86-89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厂智能检修系统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我国“终生禁驾”之法律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