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以南京为例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图目第10-12页
表目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一 选题背景第14-18页
 二 论文设计第18-20页
 三 论文创新点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2页
第二章 流域中心城市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第22-34页
 一 中心地理论的补充与应用第22-26页
 二 流域中心城市相关研究第26-29页
 三 相关研究评述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4页
第三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背景第34-47页
 一 三角洲顶点城市形成的自然背景第34-36页
 二 三角洲顶点城市形成的经济背景第36-40页
 三 三角洲的顶点城市及其研究前景第40-44页
 四 实证案例的选择第44-45页
 五 本章小结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四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实证分析第47-75页
 一 珠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广州第47-53页
 二 赣江入湖三角洲顶点城市——南昌第53-59页
 三 韩江三角洲顶点城市——潮州第59-63页
 四 沂沭河三角洲顶点城市——连云港第63-68页
 五 国外三角洲顶点城市第68-73页
 六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第75-99页
 一 长江流域经济区的自然与经济特征第75-80页
 二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演化与社会经济变迁第80-83页
 三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时空演化第83-87页
 四 秦淮河流域空间结构演化第87-92页
 五 长江三角洲顶点区内的竞争与南京胜出第92-97页
 六 本章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99页
第六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机制与基本特征第99-118页
 一 流域内区域中心城市的水水交汇区位特征第99-101页
 二 南京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力机制第101-109页
 三 南京城市功能的演变过程第109-112页
 四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形成机制第112-114页
 五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基本特征第114-116页
 六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8页
第七章 三角洲顶点城市在流域中的空间定位第118-145页
 一 流域内四类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第118-121页
 二 三角洲顶点城市地位、功能的转变第121-127页
 三 长江流域双核型空间结构第127-132页
 四 长江三角洲双核型空间结构第132-135页
 五 流域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中的新型组合类型第135-138页
 六 顶点城市-门户城市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形成第138-142页
 七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5页
第八章 基于顶点城市区位的南京城市功能定位第145-168页
 一 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支撑第145-146页
 二 长江三角洲区域竞合关系分析第146-150页
 三 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区域背景第150-153页
 四 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评述第153-157页
 五 南京城市功能定位战略第157-166页
 六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68页
第九章 南京都市圈的重构第168-185页
 一 都市圈相关研究综述第168-171页
 二 不同范围的南京都市圈评价第171-174页
 三 构建成长三角形态的南京都市圈第174-180页
 四 南京城市跨江发展与都市圈建设第180-183页
 五 本章小结第183-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85页
结论与展望第185-188页
 一 主要结论第185-187页
 二 研究展望第187-188页
致谢第188-189页
附录第189页
 一 攻博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清单第189页
 二 攻博期间发表代表性论文清单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用炊事水暖炉热性能自动检测系统
下一篇:直线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