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17页 |
(一) 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忧思 | 第13-14页 |
(二) 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 第14-15页 |
(三) 研究者的一些想法 | 第15-17页 |
二、相关情况综述 | 第17-22页 |
(一) 西方国家学生自我管理情况 | 第17-18页 |
(二) 我国主体性教育思想与学生自我管理 | 第18-22页 |
1. 我国古代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 第18-19页 |
2. 我国近代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 | 第19-20页 |
3.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自我管理的发展 | 第20-22页 |
三、本研究的模式构建 | 第22-33页 |
(一) 班集体建设中,高中生自我管理的理论探讨 | 第22-26页 |
1. 教育学中的班集体建设理论 | 第22页 |
2. 哲学中的主体论 | 第22-23页 |
3. 心理学方而的理论 | 第23-24页 |
4. 教育社会学的“模拟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5. 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说 | 第25页 |
6. 现代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二) 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三) 班集体建设中,“三制三会”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27-33页 |
1. 班集体的构建要素 | 第27-28页 |
2. 班集体建设中,“三制三会”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设计 | 第28-30页 |
3. 操作要领与具体要求 | 第30-33页 |
四、班集体建设中,“三制三会”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检验。 | 第33-57页 |
(一) 作为研究对象的L校高一年级 | 第33页 |
(二) 学生原有自我管理情况的调查 | 第33-40页 |
1. 学生座谈会记录 | 第34-35页 |
2. 访谈笔录 | 第35-38页 |
3. 问卷调查 | 第38-39页 |
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三) 实验过程 | 第40-46页 |
1. 准备阶段 | 第40-43页 |
2. 初步实施阶段 | 第43-44页 |
3. 全面实施阶段 | 第44-45页 |
4. 实验过程中的效果检验 | 第45-46页 |
(四) 实验成效分析 | 第46-50页 |
1.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第46-47页 |
2. 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 第47-48页 |
3.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 第48-49页 |
4. 学生个性的发展 | 第49页 |
5. 学生行为上的规范与学习上的进步 | 第49-50页 |
6. 班主任的认识与工作能力的提高 | 第50页 |
(五) 启示 | 第50-57页 |
1. 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 | 第51页 |
2. 民主参与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条件 | 第51页 |
3. 多样性与发展性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 第51-52页 |
4. 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第52-53页 |
5. 班主任作用不能低估 | 第53-55页 |
6. 加强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 第55页 |
7. 利用多种情境激励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 第55-56页 |
8. 丰富角色体验,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附录1 | 第59-61页 |
附录2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