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论文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论第9-14页
   ·引言第9页
   ·关于东亚大尺度环流异常的研究进展第9-11页
   ·引起东亚环流异常的动力过程研究概况第11-12页
   ·引起北半球环流异常和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外部强迫研究概况第12-13页
   ·论文进行的研究工作第13-14页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第14-17页
   ·资料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线性相关分析第14页
     ·合成分析第14-15页
     ·奇异值分解第15-16页
   ·正、斜压流场分解方法第16-17页
第三章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第17-23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的选取第17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500hPa位势高度场特征第17-19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500hPa风场特征第19-21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500hPa纬向风场特征第19-20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500hPa经向风场特征第20-21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正压和500hPa斜压风场特征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四章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活动的关系第23-27页
   ·Eliassen-Palm通量计算方法第23-24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瞬变波对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第24-25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瞬变波对纬向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第24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瞬变波对经向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第24-25页
   ·江淮地区夏季1954年和1978年瞬变波对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第25-26页
     ·1954年和1978年夏季瞬变波对纬向时间平均流的作用第25-26页
     ·1954年和1978年夏季瞬变波对经向时间平均流的作用第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五章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同期高、低层斜压流场特征第27-30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雨年高、低层斜压流场特征第27页
   ·江淮地区夏季少雨年高、低层斜压流场特征第27-28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高、低层斜压风场差值检验场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六章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第30-36页
   ·对流层温度计算方法第30页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特征第30-31页
   ·江淮地区夏季总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相关分析第31页
   ·江淮地区28站夏季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第31-32页
   ·中国160站夏季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七章 与116°E以西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关的对流层温度指数第36-40页
   ·对流层温度指数的定义及高、低指数年的选取第36-37页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合成分析第37-38页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差值检验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八章 与116°E以东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关的对流层温度指数第40-44页
   ·对流层温度指数的定义及高、低指数年的选取第40-41页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合成分析第41-42页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差值检验第42页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九章 总结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附图第51-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SM手机射频测试技术的实用系统构建研究
下一篇:通信协议转换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