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9-14页 |
·引言 | 第9页 |
·关于东亚大尺度环流异常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引起东亚环流异常的动力过程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引起北半球环流异常和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外部强迫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论文进行的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4-17页 |
·资料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线性相关分析 | 第14页 |
·合成分析 | 第14-15页 |
·奇异值分解 | 第15-16页 |
·正、斜压流场分解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 第17-23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的选取 | 第17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500hPa位势高度场特征 | 第17-19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500hPa风场特征 | 第19-21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500hPa纬向风场特征 | 第19-20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500hPa经向风场特征 | 第20-21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及个例年同期正压和500hPa斜压风场特征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活动的关系 | 第23-27页 |
·Eliassen-Palm通量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瞬变波对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 | 第24-25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瞬变波对纬向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 | 第24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瞬变波对经向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 | 第24-25页 |
·江淮地区夏季1954年和1978年瞬变波对时间平均流的强迫作用 | 第25-26页 |
·1954年和1978年夏季瞬变波对纬向时间平均流的作用 | 第25-26页 |
·1954年和1978年夏季瞬变波对经向时间平均流的作用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五章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同期高、低层斜压流场特征 | 第27-30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雨年高、低层斜压流场特征 | 第27页 |
·江淮地区夏季少雨年高、低层斜压流场特征 | 第27-28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高、低层斜压风场差值检验场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六章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 | 第30-36页 |
·对流层温度计算方法 | 第30页 |
·江淮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特征 | 第30-31页 |
·江淮地区夏季总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相关分析 | 第31页 |
·江淮地区28站夏季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SVD分析 | 第31-32页 |
·中国160站夏季降水与同期对流层温度异常的SVD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七章 与116°E以西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关的对流层温度指数 | 第36-40页 |
·对流层温度指数的定义及高、低指数年的选取 | 第36-37页 |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合成分析 | 第37-38页 |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差值检验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八章 与116°E以东江淮地区夏季降水有关的对流层温度指数 | 第40-44页 |
·对流层温度指数的定义及高、低指数年的选取 | 第40-41页 |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合成分析 | 第41-42页 |
·高、低指数年夏季高、低层斜压距平流场差值检验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论文附图 | 第5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