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卫出营”法改善 “昼不精”治疗失眠证的临床观察与理论探讨
| 引言 | 第1-16页 |
| 助卫出营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 第16-31页 |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三) 资料整理与统计 | 第19页 |
| 二、观察结果 | 第19-22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 (二) 治疗组各因素观察结果 | 第20-22页 |
| 三、讨论 | 第22-31页 |
| (一) 助卫出营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二) 助卫出营法治疗失眠的疗效机制分析 | 第28-29页 |
| (三)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9-31页 |
| 营卫不和与睡眠理论探讨 | 第31-53页 |
| 一、失眠证的源流追溯 | 第31-34页 |
| (一) 病名考证 | 第31页 |
| (二) 历史沿革 | 第31-34页 |
| 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4-39页 |
| (一) 失眠的病因分类 | 第35-36页 |
| (二) 失眠的治疗 | 第36-38页 |
| (三) 西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缺陷 | 第38-39页 |
| 三、中医论治失眠证的临床思路 | 第39-48页 |
| (一) 失眠的常见病因 | 第39-40页 |
| (二) 失眠的基本病机 | 第40-43页 |
| (三) 论治方法 | 第43-48页 |
| 四、对失眠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思考与展望 | 第48-53页 |
| (一) 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困惑 | 第48-49页 |
| (二) 中医睡眠理论的再探讨 | 第49-51页 |
| (三)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展望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