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2章 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 ·信用违约互换概述 | 第17-19页 |
| ·信用违约互换定义及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参与主体与使用目的 | 第18-19页 |
| ·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 第19-20页 |
| ·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 第19页 |
| ·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 ·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 | 第20-22页 |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 第20-21页 |
| ·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 第3章 国外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实践 | 第22-42页 |
| ·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披露的国际规范要求发展 | 第22-26页 |
| ·会计准则组织关于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披露的准则发展 | 第22-25页 |
| ·其他国际监管组织的相关规范要求 | 第25-26页 |
| ·国外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实践 | 第26-42页 |
| ·美国部分上市银行信息披露实践经验 | 第26-36页 |
| ·AIG 集团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 第4章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42-52页 |
|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发展现状 | 第42-43页 |
| ·国内信用衍生市场起步及发展 | 第42页 |
| ·中国式 CDS——信用风险缓释产品 CRM 的推出 | 第42页 |
|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 CRM 的创设及交易 | 第42-43页 |
| ·我国相关会计准则披露规范要求 | 第43-45页 |
| ·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 | 第44页 |
| ·银行监管机构发布的有关规范 | 第44-45页 |
| ·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发布的有关规范 | 第45页 |
| ·国内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第45-52页 |
| ·国内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主体披露实践 | 第45-46页 |
| ·国内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46-52页 |
| 第5章 完善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改进措施 | 第52-65页 |
|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应遵循的原则 | 第52-53页 |
| ·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原则 | 第52页 |
| ·逐步推进原则 | 第52-53页 |
| ·加强信用违约互换相关会计准则规范要求 | 第53-58页 |
| ·规范现有准则下财务报告披露体系 | 第55-56页 |
| ·建立合理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 第56页 |
| ·陆续发布 CDS 会计核算细则 | 第56-58页 |
| ·提高信用违约互换表外信息披露质量 | 第58-64页 |
| ·信用违约互换的持有目的和意图 | 第59-60页 |
| ·信用违约互换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 第60页 |
| ·信用违约互换的公允价值计量 | 第60-61页 |
| ·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信息 | 第61-63页 |
| ·信用违约互换标的债务评级及抵押品 | 第63-64页 |
|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外部监管 | 第64页 |
| ·完善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 第64-65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