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隐伏岩溶水循环模式及可更新性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绪论 | 第6-14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6-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7-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4-28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4-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气象水文 | 第14-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地层及地质构造 | 第18-23页 |
·地层 | 第18-21页 |
·地质构造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3-25页 |
·主要含水岩组特征 | 第23-25页 |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5页 |
第四节 岩溶水水化学的分布特征 | 第25-28页 |
·分带性 | 第26页 |
·分层性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大气降水环境同位素的环境效应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大气降水环境同位素的取样 | 第28页 |
第二节 大气降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第三节 d~(18)O和氘的环境效应 | 第30-34页 |
·温度效应 | 第30-32页 |
·降雨量效应 | 第32页 |
·高度效应 | 第32-33页 |
·纬度效应 | 第33页 |
·大陆效应 | 第33页 |
·季节效应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大气降水氚的环境效应 | 第34-36页 |
·空间效应 | 第35页 |
·时间效应 | 第35-36页 |
第五节 氘过量(d)和降水线斜率的变化(s)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 | 第38-42页 |
第一节 岩溶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地表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岩溶地下水的循环模式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岩溶水的补给 | 第42-47页 |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 第42-43页 |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范围 | 第43-44页 |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高度 | 第44-45页 |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强度 | 第45页 |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温度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岩溶水的径流 | 第47-51页 |
·岩溶水的径流方向 | 第47-50页 |
·岩溶水的径流强度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岩溶水的排泄 | 第51-54页 |
·岩溶水的排泄年龄 | 第51-52页 |
·岩溶水的混合比例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岩溶地下水可更新性 | 第54-71页 |
第一节 地下水年龄的提出及估计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同位素数学模型的提出 | 第55-57页 |
·基本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指数模型(EM) | 第56页 |
·指数—活塞流组合模型(EPM)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数据处理(氚浓度的恢复) | 第57-66页 |
·岩溶水系统入渗条件分区 | 第57-58页 |
·岩溶水系统输入信号的处理 | 第58-66页 |
第四节 模型计算 | 第66-71页 |
·指数模型的计算 | 第66-67页 |
·指数—活塞流组合模型计算 | 第67-69页 |
·模型的对比及选取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