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勘测论文

高速公路下伏煤矿采空区勘察与处治方法研究

第1章 引言第1-11页
 1.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8-9页
 1.2 公路工程穿越采空区路段研究方法第9-11页
第2章 国内外采空区研究现状第11-19页
 2.1 采空区的勘察技术第11-15页
  2.1.1 电法勘探第11-12页
  2.1.2 电磁勘探第12页
  2.1.3 地震勘探第12-13页
  2.1.4 微重力勘探第13页
  2.1.5 放射性勘探第13-15页
 2.2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第15-16页
 2.3 采空区治理技术第16-18页
 2.4 采空区治理质量监控问题第18-19页
第3章 采空区勘察技术研究第19-27页
 3.1 采空区各类勘察技术方法及评价第19-25页
  3.1.1 工程地质测绘第19-21页
  3.1.2 工程物探第21-23页
  3.1.3 工程钻探第23-24页
  3.1.4 各勘察方法质量经济综合评价第24-25页
  3.1.5 采空区勘察技术途径和工作模式第25页
 3.2 采空区勘察原则第25-27页
第4章 采空区工程地质条件与稳定性分析第27-35页
 4.1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第27页
  4.1.1 采空区地表下沉规律第27页
  4.1.2 地表倾斜规律第27页
  4.1.3 地表水平移动规律第27页
 4.2 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第27-28页
 4.3 采矿因素对地表沉陷的影响第28-31页
  4.3.1 上覆岩层力学性质的影响第28页
  4.3.2 覆岩组成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第28页
  4.3.3 采空区上部松散层对地表移动特征的影响第28-29页
  4.3.4 煤层倾角的影响第29-30页
  4.3.5 开采厚度和开采深度的影响第30页
  4.3.6 采区尺寸大小的影响第30页
  4.3.7 重复采动的影响第30页
  4.3.8 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的影响第30-31页
 4.4 断层对岩体和地表移动的影响第31页
 4.5 采空区上方地表破坏形式第31-32页
  4.5.1 地表裂缝及台阶第31页
  4.5.2 塌陷坑及塌陷槽第31-32页
 4.6 覆岩移动和破坏特征第32-33页
 4.7 老采空区活化机理第33页
 4.8 采空区稳定性工程地质模式及类型第33-35页
第5章 采空区处治技术研究第35-42页
 5.1 采空区处治方案选择程序和原则第35-36页
  5.1.1 采空区处治方案选择程序第35页
  5.1.2 采空区处治方案选择原则第35-36页
 5.2 采空区处治方法第36-39页
 5.3 采空区处治范围的确定第39-40页
 5.4 采空区处治设计的要求第40页
 5.5 注浆处理采空区方案第40-42页
第6章 采空区治理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第42-44页
第7章 勘察与处治方法应用研究第44-59页
 7.1 项目背景第44页
 7.2 路线方案第44-45页
 7.3 徐州煤田西部矿区地形地貌第45-47页
 7.4 气候第47页
 7.5 地层岩性第47-49页
 7.6 煤层和煤系第49-50页
 7.7 地质构造第50-52页
  7.7.1 褶皱第50-51页
  7.7.2 断裂第51-52页
 7.8 水文地质条件第52-53页
  7.8.1 含水层及其富水性第52页
  7.8.2 断层构造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第52-53页
  7.8.3 褶曲构造对矿井充水影响第53页
 7.9 煤层开采方式第53-54页
  7.9.1 壁式采煤法第53页
  7.9.2 条带式开采法第53-54页
 7.10 徐州绕城西段采空区沉降预测分析方法第54-55页
  7.10.1 预测模型及预测方法选取第54-55页
  7.10.2 预测参数选取第55页
 7.11 徐州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第55-56页
 7.12 徐州西部矿区采空塌陷区的分布、扩展规律第56-59页
第8章 路线方案的分析比较第59-68页
 8.1 京福高速公路徐州绕城西段老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第59-60页
  8.1.1 稳定性划分原则第59页
  8.1.2 按残余沉降的稳定性分区第59页
  8.1.3 按建筑物荷载影响的稳定性分区第59-60页
  8.1.4 按地质采矿条件的稳定性分区第60页
 8.2 采空区路段稳定性分析第60-63页
  8.2.1 采空区起讫桩号及里程第60-61页
  8.2.2 采空区路段稳定性分区和评价第61-62页
  8.2.3 采空区路段稳定性分区第62-63页
 8.3 A线方案与B线方案的比较第63-66页
  8.3.1 采空区对A线方案影响第63页
  8.3.2 采空区对B线方案影响第63页
  8.3.3 综合比较及推荐意见第63-64页
  8.3.4 技术经济比较第64-65页
  8.3.5 塌陷积水区对路线的影响分析第65-66页
 8.4 路线方案分析比较结论第66-68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对uPA的siRNA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及肿瘤特异性RNA干涉系统的建立
下一篇:牵张成骨技术修复兔下颌骨创伤性缺损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