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第一部分 胸腺五肽稳定性考察及肺部吸入粉雾剂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18-35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18-20页 |
1. 仪器 | 第18页 |
2. 材料 | 第18-20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0-32页 |
1. 胸腺五肽含量测定方法 | 第20-24页 |
2. 胸腺五肽的稳定性考察 | 第24-26页 |
3. 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第26页 |
4. 粉末性质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5. 吸入粉雾剂专属性试验 | 第27-31页 |
6. 吸入粉雾剂的复合评价指标研究 | 第31-32页 |
三 讨论及小结 | 第32-34页 |
1. 胸腺五肽的HPLC测定方法 | 第32页 |
2. 胸腺五肽的稳定性考察 | 第32-33页 |
3. 粉雾剂复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胸腺五肽肺部吸入粉雾剂制备研究 | 第35-77页 |
(一) 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 | 第37-51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1. 仪器 | 第37页 |
2. 材料 | 第37-38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38-48页 |
1. 处方筛选及结果 | 第38-43页 |
2. 制备工艺及优化 | 第43-48页 |
三 吸入粉雾剂的有关理化性质测定 | 第48-51页 |
1. 对喷雾干燥粉末形态的观察 | 第48页 |
2. 胸腺五肽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3. 含量均匀度测定 | 第49页 |
4. 排空率测定 | 第49页 |
5. 有效部位沉积量测定 | 第49-51页 |
(二) 喷雾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 | 第51-60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51-52页 |
1. 仪器 | 第51页 |
2. 材料 | 第51-52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1. 处方筛选及结果 | 第52-54页 |
2. 制备工艺及优化 | 第54-56页 |
三 吸入粉雾剂的有关理化性质测定 | 第56-60页 |
1. 对喷雾冷冻干燥粉末的形态观察 | 第56-57页 |
2. 胸腺五肽含量测定 | 第57页 |
3. 含量均匀度测定 | 第57-58页 |
4. 排空率测定 | 第58页 |
5. 有效部位沉积量测定 | 第58-60页 |
(三)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 | 第60-72页 |
一 胸腺五肽的超临界微粉化 | 第62-6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2页 |
2. 方法 | 第62-63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63-68页 |
二 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68-7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8页 |
2. 方法和结果 | 第68-72页 |
第二章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三部分 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体外促淋巴细胞增殖研究 | 第77-88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77-78页 |
1. 仪器 | 第77-78页 |
2. 材料 | 第78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78-82页 |
1. ConA最适浓度初选 | 第78-81页 |
2. CCK-8法评价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的体外活性 | 第81-82页 |
三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1. 计算公式 | 第82-83页 |
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四 讨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四部分 胸腺五肽吸入粉雾剂大鼠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88-101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90-91页 |
1. 仪器 | 第90页 |
2. 材料 | 第90-91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1. 动物分组 | 第91页 |
2. 给药方法 | 第91-92页 |
3. 取血方法 | 第92页 |
4. 抗凝血样品的检测 | 第92页 |
三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2-96页 |
1. 实验结果 | 第92-94页 |
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四 小结与讨论 | 第96-100页 |
1. 免疫失衡模型的建立 | 第96页 |
2. 关于T细胞亚群的免疫应答以及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96-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综述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微粉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5-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