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31页 |
一、俄罗斯的纳博科夫研究简述 | 第7-12页 |
二、美国的纳博科夫研究简述 | 第12-19页 |
三、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简述 | 第19-21页 |
四、本论文的理论构架 | 第21-25页 |
五、纳博科夫:自由主义反讽者 | 第25-31页 |
第一章 纳博科夫的语言、生活、文化 | 第31-55页 |
一、在语言的三度空间逍遥 | 第31-35页 |
二、玻璃小球中的彩色螺线 | 第35-45页 |
三、五色斑驳的文化马赛克 | 第45-55页 |
第二章 纳博科夫论媚俗 | 第55-71页 |
一、媚俗作为现代性的特征 | 第55-58页 |
二、纳博科夫的和声与变调 | 第58-63页 |
三、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媚俗 | 第63-71页 |
第三章 纳博科夫论个体 | 第71-93页 |
一、平等与自由 | 第71-74页 |
二、个体与群氓 | 第74-79页 |
三、斩首的邀请 | 第79-84页 |
四、膨胀同一性 | 第84-93页 |
第四章 纳博科夫论回忆 | 第93-117页 |
一、光与回忆 | 第93-99页 |
二、自主性和非自主性回忆 | 第99-104页 |
三、纳博科夫的自主性回忆 | 第104-109页 |
四、讲吧,回忆 | 第109-112页 |
五、时间的肌理 | 第112-117页 |
第五章 跳在恐怖里的爱心——论《从左边佩带的勋带》 | 第117-139页 |
一、“一声沉闷的回响” | 第117-119页 |
二、一个恐怖的世界 | 第119-127页 |
三、跳在恐怖里的爱心 | 第127-131页 |
四、漠然:恐怖之源 | 第131-139页 |
第六章 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论《洛丽塔》 | 第139-167页 |
一、“洛丽塔”飓风 | 第139-142页 |
二、《洛丽塔》的道德问题 | 第142-147页 |
三、从变态之爱到人性之爱 | 第147-151页 |
四、道德旋涡中的韩伯特与纳博科夫 | 第151-156页 |
五、纳博科夫的自辩 | 第156-159页 |
六、《洛丽塔》: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 | 第159-167页 |
第七章 那双眼睛,那个微笑——论《普宁》 | 第167-189页 |
一、《普宁》的结构 | 第167-171页 |
二、《普宁》的世界 | 第171-175页 |
三、《普宁》的叙事 | 第175-180页 |
四、《普宁》的哲思 | 第180-182页 |
五、那双眼睛,那个微笑 | 第182-185页 |
六、苦难记忆 | 第185-189页 |
第八章 火焰为何微暗——论《微暗的火》 | 第189-216页 |
一、“晴天霹雳” | 第189-192页 |
二、阅读的迷宫与发现之旅 | 第192-195页 |
三、谢德的诗歌与金波特的评论 | 第195-202页 |
四、镜与灯 | 第202-206页 |
五、诗歌的温柔与评论的狂喜 | 第206-208页 |
六、火焰为何微暗 | 第208-216页 |
结语 | 第216-220页 |
参考书目 | 第220-224页 |
后记 | 第224-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