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其特征 | 第13-17页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来源 | 第13-15页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 第15页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持续时间特征 | 第15-16页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 第16-17页 |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危害 | 第17-18页 |
·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 第18-27页 |
·国内外物理化学技术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进展 | 第18-21页 |
·国内外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进展 | 第21-24页 |
·国内外集成工艺处理渗滤液的研究 | 第24-27页 |
·臭氧,羟基自由基的性质及反应机理 | 第27-31页 |
·臭氧的性质 | 第27-28页 |
·羟基自由基(·OH)的性质 | 第28页 |
·臭氧氧化的反应机理 | 第28-29页 |
·非均相金属催化臭氧氧化的机理 | 第29-31页 |
·SBR工艺的技术概况 | 第31-3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及材料 | 第37-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渗滤液水质指标 | 第37页 |
·催化剂的制作 | 第37-38页 |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混凝实验 | 第38页 |
·臭氧氧化实验 | 第38页 |
·SBR生物处理实验 | 第38-39页 |
·多级催化臭氧氧化-SBR工艺处理渗滤液初探 | 第39页 |
·实验流程及装置 | 第39-41页 |
·分析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混凝-催化臭氧氧化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 | 第42-61页 |
·混凝实验 | 第42-43页 |
·催化臭氧氧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不同催化体系的臭氧氧化实验 | 第43-45页 |
·Fe/ACF催化体系的臭氧氧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氧气流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催化剂使用次数的影响 | 第50页 |
·pH值的影响 | 第50-51页 |
·反应体系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催化臭氧氧化动力学分析 | 第52-55页 |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技术经济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催化臭氧氧化-SBR集成工艺处理老龄垃圾渗滤液 | 第61-73页 |
·催化臭氧氧化-SBR集成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 第61页 |
·SBR反应器污泥的培养及驯化 | 第61-64页 |
·SBR工艺处理渗滤液催化臭氧氧化出水 | 第64-65页 |
·SBR处理动力学分析 | 第65-67页 |
·多级催化臭氧氧化-SBR集成工艺初探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建议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附录1:液相臭氧浓度监测—靛蓝磺酸盐分光光度法 | 第76页 |
附录2:气相臭氧浓度监测—碘量法测定 | 第76-78页 |
附录3:混合液悬浮固体及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监监测方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