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场—李子坝构造嘉陵江组储层老测井系列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测井技术回顾 | 第7-8页 |
·老测井系列精细解释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8-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 第9-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12页 |
2 研究工区的地质测井概况 | 第12-19页 |
·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2-14页 |
·嘉陵江组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工区内资料收集情况 | 第16-19页 |
·测井资料 | 第16-17页 |
·测试资料 | 第17-18页 |
·取心资料 | 第18-19页 |
3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概述 | 第19-38页 |
·碳酸盐岩储层的划分 | 第19-23页 |
·碳酸盐岩地层特点 | 第19-20页 |
·碳酸盐岩储层划分的意义 | 第20页 |
·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的常规方法 | 第20-22页 |
·两种特殊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 | 第22页 |
·两种貌似储集层的非储集层的识别 | 第22-23页 |
·碳酸盐岩储层含流体性质判别 | 第23-28页 |
·直观判断法 | 第23-24页 |
·交会图识别法 | 第24-26页 |
·时间推移法 | 第26-27页 |
·多参数综合判别法 | 第27-28页 |
·碳酸盐岩储层参数的计算 | 第28-34页 |
·泥质含量的计算 | 第28页 |
·孔隙度计算 | 第28-32页 |
·渗透率的计算 | 第32页 |
·饱和度的计算 | 第32-34页 |
·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 | 第34-38页 |
·裂缝—孔隙型储层综合评价指标 | 第34-36页 |
·裂缝性储层综合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4 老井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38-54页 |
·测井曲线的数字化 | 第38页 |
·测井资料偶然因素校正 | 第38-39页 |
·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 | 第39页 |
·测井曲线的平滑滤波处理 | 第39-40页 |
·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 | 第40-43页 |
·岩心刻度测井 | 第43-46页 |
·岩心资料分析处理 | 第44-46页 |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46-54页 |
·标准化的原因 | 第46页 |
·关键井的选择 | 第46-47页 |
·标准层的选择 | 第47页 |
·测井资料标准化的方法 | 第47-49页 |
·鹿角场—李子坝构造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49-54页 |
5 老井测井曲线的构建 | 第54-64页 |
·基本原理 | 第54-59页 |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54-59页 |
·测井曲线的构建 | 第59-64页 |
·浅侧向电阻率构建模型 | 第59-60页 |
·中子、密度测井曲线的BP神经网络构建法 | 第60-64页 |
6 测井资料的数字处理与裂缝识别 | 第64-76页 |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岩性剖面的最优化测井解释方法 | 第66-67页 |
·解释参数选取 | 第67-68页 |
·裂缝识别与计算 | 第68-76页 |
·裂缝型储层测井识别特征 | 第69-74页 |
·裂缝参数的计算 | 第74-76页 |
7 嘉陵江组储层测井精细解释实例分析 | 第76-82页 |
·岩性和物性参数对比图分析 | 第76-77页 |
·交会图验证 | 第77-79页 |
·油气显示结果验证 | 第79-82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