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心理健康的历史思考 | 第9-11页 |
(一) 古希腊最早关于心理健康学说 | 第9-10页 |
(二) 现代心理健康的兴起 | 第10页 |
(三)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经历的三阶段 | 第10-11页 |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 第11-17页 |
(一) 心理现象源于机体的本能反应 | 第11-13页 |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单元 | 第11页 |
2.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 第11-12页 |
3. 大脑是心理的主要物质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第12页 |
4.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第12-13页 |
(二) 情绪(感)的有效控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 | 第13-17页 |
1. 需要的概念、特点、层次及有效利用 | 第13-14页 |
2. 需要的层次 | 第14-15页 |
3. 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第15页 |
4. 情绪(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 第15-17页 |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 | 第17-23页 |
(一) 心理健康标准 | 第17-18页 |
(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第18页 |
(三) 和谐社会条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18-20页 |
(四) 社会现实基础上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 第20-22页 |
(五) 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22-23页 |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控制情绪(感)的只能疏不能堵原则 | 第23-26页 |
(一) 从埃里克森理论谈起 | 第23-25页 |
1. 埃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期健康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 父母关爱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基石 | 第24页 |
3. 情感依附对偏差发展具有免疫作用 | 第24页 |
4. 中学生的自我统合与多方交流作用 | 第24-25页 |
(二) 有效控制情绪的结论 | 第25-26页 |
1. 心理健康标准 | 第25页 |
2. 心理异常在认识方面的简要分析 | 第25页 |
3. 四点结论 | 第25-26页 |
五、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我见 | 第26-32页 |
(一) 行动的成功源于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27-28页 |
1. 中学生们,为什么不想象你成功了 | 第27页 |
2.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第27-28页 |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促进的实效作用 | 第28-32页 |
1. 环境方面 | 第28-29页 |
2. 心理沟通渠道方面 | 第29-30页 |
3.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30-31页 |
4. 中学生意志行为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 第31-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后记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