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16页 |
| 第一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及其沿革 | 第16-28页 |
|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涵义 | 第16-22页 |
| ·高等学校文体建筑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 第17-19页 |
| (1) 校园文化 | 第17-18页 |
| (2) 高等学校文体建筑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 第18-19页 |
| ·高等学校文体建筑多功能化 | 第19-21页 |
|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意义 | 第21-22页 |
| ·国内外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沿革 | 第22-28页 |
| ·国外沿革 | 第22-24页 |
| ·国内沿革 | 第24-26页 |
| ·我国高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1) 主体空间使用上 | 第26-27页 |
| (2) 主体形象塑造上 | 第27页 |
| (3) 整体环境协调上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文化结构、布局方式 | 第28-43页 |
|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文化结构 | 第28-35页 |
| ·多元的功能性 | 第28-30页 |
| ·综合的技术性 | 第30-31页 |
| ·鲜明的时空性 | 第31-32页 |
| ·广泛的参与性 | 第32页 |
| ·丰富的人文性 | 第32-33页 |
| ·重要的标志性 | 第33-35页 |
| (1) 表现地区及民族文化特点 | 第33-34页 |
| (2) 表达场所特性 | 第34-35页 |
|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布局方式 | 第35-43页 |
| ·空间布局方式 | 第35-39页 |
| (1) 按主辅空间及看台位置分 | 第36-37页 |
| (2) 按主体空间的综合布局形式分 | 第37-38页 |
| (3) 看台布置方式 | 第38-39页 |
| ·规划布局方式 | 第39-43页 |
| (1) 设于运动区、宿舍区附近 | 第40-41页 |
| (2) 设于校园景区中 | 第41页 |
| (3) 设于校园入口、教学区附近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人文化设计方法 | 第43-70页 |
| ·设计指导思想 | 第43-49页 |
| ·以人为本 | 第43-44页 |
| (1) 参与为主 | 第43-44页 |
| (2) 多样选择 | 第44页 |
| (3) 复归自然 | 第44页 |
| ·开放性 | 第44-45页 |
| ·整体性 | 第45-47页 |
| ·系统性 | 第47-49页 |
| (1) 功能与形成的有机结合 | 第47页 |
| (2) 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 第47-48页 |
| (3) 时代感与文脉并重 | 第48-49页 |
| ·设计基本方法 | 第49-66页 |
| ·以功能为依据 | 第49-53页 |
| (1) 优化综合布局 | 第49-51页 |
| (2) 合理的功能分区 | 第51页 |
| (3) 简洁的活动流线 | 第51页 |
| (4) 灵活的组织结构 | 第51-53页 |
| ·以技术为支撑 | 第53-66页 |
| (1) 结构 | 第53-56页 |
| (2) 视线 | 第56-58页 |
| (3) 音质 | 第58-61页 |
| (4) 光线 | 第61-66页 |
| ·以环境为依托 | 第66-70页 |
| (1) 注重校园文化内涵 | 第66-67页 |
| (2) 营造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 第67-70页 |
| 第四章 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发展展望与创作实践 | 第70-83页 |
| ·21世纪高等学校多功能文体建筑的发展展望 | 第70-71页 |
| ·设计实践(一)--从斛兵礼堂设计看校园文化的延续发展 | 第71-76页 |
| ·校园环境和基地特征 | 第71-72页 |
| ·立意 | 第72-74页 |
| ·建筑设计 | 第74-76页 |
| (1) 功能布局 | 第74页 |
| (2) 音质设计 | 第74-75页 |
| (3) 视线设计 | 第75-76页 |
| (4) 疏散设计 | 第76页 |
| ·设计实践(二)--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新校区风雨操场设计 | 第76-77页 |
| ·在读研究生期间其他建筑设计实践 | 第77-83页 |
| ·滁州师专图书馆 | 第77-80页 |
| ·其它(见图4-20~23) | 第80-83页 |
| 结束语 | 第8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