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国内外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抗震鉴定的发展 | 第11-12页 |
| ·我国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外在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4-17页 |
| 2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抗震鉴定方法探讨 | 第17-35页 |
| ·基于力与基于位移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17-22页 |
| ·基于力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 ·基于位移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18-20页 |
| ·两种方法抗震鉴定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20-22页 |
|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22-25页 |
| ·两级鉴定方法介绍 | 第23-24页 |
| ·两级鉴定方法与两种鉴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及修订建议 | 第25-33页 |
|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 | 第25-32页 |
|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修订建议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3 几种方法在抗震鉴定中的应用 | 第35-53页 |
| ·基于规范条文对比分析的定性抗震鉴定方法 | 第35-36页 |
| ·基于反应谱分析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36-37页 |
| ·基于静力非线性分析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37-46页 |
| ·能力谱方法介绍 | 第38-40页 |
| ·能力谱方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第40-41页 |
| ·基于规范反应谱建立弹塑性反应谱的能力谱方法 | 第41-45页 |
| ·本文的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基于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抗震鉴定方法 | 第46-51页 |
| ·模型介绍 | 第47-48页 |
|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应用中的诸多问题 | 第48-50页 |
| ·本文的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实例分析 | 第53-100页 |
| ·工程概况 | 第53-55页 |
| ·基于现行抗震鉴定标准的抗震鉴定 | 第55-61页 |
| ·两级鉴定过程 | 第55-61页 |
| ·两级鉴定的抗震鉴定结论 | 第61页 |
| ·基于规范条文对比分析的定性评价 | 第61-72页 |
| ·规范关于框架结构的相关条文对比 | 第61-69页 |
| ·相关条文对比结果综合分析 | 第69-72页 |
| ·基于定性评价的几点结论 | 第72页 |
| ·基于反应谱分析的抗震鉴定 | 第72-78页 |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73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3-78页 |
| ·基于反应谱分析的抗震鉴定结论 | 第78页 |
| ·基于静力非线性分析的抗震鉴定 | 第78-84页 |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78-79页 |
| ·分析过程介绍 | 第79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9-84页 |
| ·基于静力非线性分析的抗震鉴定结论 | 第84页 |
| ·基于平面杆系模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抗震鉴定 | 第84-92页 |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85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5-92页 |
| ·基于平面杆系模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抗震鉴定结论 | 第92页 |
| ·基于层间剪切模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抗震鉴定 | 第92-98页 |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92-93页 |
| ·分析过程介绍 | 第93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3-98页 |
| ·基于层间剪切模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抗震鉴定结论 | 第98页 |
| ·小结 | 第98-100页 |
| 5 结束语 | 第100-104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101-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