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5页 |
| ●论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一、引言 | 第9-11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二) 当前研究动态与现状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 二、德育概念的界定及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 第11-18页 |
| (一) 德育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 (二) 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 | 第13-14页 |
| (三) 客体论、灌输式教育模式向主体论、认知式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 | 第14-18页 |
| 三、道德认知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第18-27页 |
| (一) 道德认知的含义 | 第18-20页 |
| (二) 道德认知的功能 | 第20-22页 |
| (三) 道德认知的阶段 | 第22-24页 |
| (四) 道德认知的目标 | 第24-25页 |
| (五) 道德认知能力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第25-27页 |
| 四、当代道德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27-35页 |
|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第28-31页 |
| (三) 当代道德发展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1-35页 |
| 五、幼师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及水平 | 第35-52页 |
| (一) 幼师生自我心理定位调查及特征 | 第35-42页 |
| (二) 柯尔伯格关于青少年期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 第42-47页 |
| (三) 幼师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调查及研究 | 第47-50页 |
| (四) 幼师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大致确定 | 第50-52页 |
| 六、幼师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及具体方法 | 第52-62页 |
| (一) 提高幼师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52-54页 |
| (二) 促进幼师生道德发展的主要方式—课堂道德故事讨论法 | 第54-62页 |
| 七、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