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的“吨糖田”蔗园生态效应研究
| 前言 | 第1-1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16页 |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 ·田间管理 | 第14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4-16页 |
| ·田间小气候的测定 | 第14-15页 |
| ·土壤养分的测定 | 第15页 |
| ·甘蔗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15页 |
| ·甘蔗蔗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5页 |
| ·+1叶营养元素的测定 | 第15-16页 |
| ·甘蔗蔗糖份与品质的分析 | 第1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88页 |
| ·各处理甘蔗植株的生长情况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16-21页 |
| ·各处理发芽率的比较 | 第16页 |
| ·各处理苗数消长的比较分析 | 第16-17页 |
| ·各处理的分蘖率 | 第17-18页 |
| ·各处理的生长曲线及生长速度 | 第18-19页 |
| ·各处理的茎径生长 | 第19-20页 |
| ·各处理叶面积指数 | 第20-21页 |
| ·不同处理的田间生态因子的分析比较 | 第21-72页 |
| ·各处理田间温度的比较分析 | 第21-31页 |
| ·分蘖末期各处理的田间温度 | 第21-23页 |
| ·伸长期各处理的田间温度 | 第23-27页 |
| ·成熟期各处理的田间温度 | 第27-31页 |
| ·不同处理的田间湿度的分析比较 | 第31-39页 |
| ·分蘖末期各处理的田间湿度 | 第31-32页 |
| ·伸长期各处理的田间湿度 | 第32-39页 |
| ·不同处理的田间光照的分析比较 | 第39-52页 |
| ·各处理的土壤温度的比较分析 | 第52-60页 |
| ·分蘖末期各处理的土壤温度 | 第52-53页 |
| ·伸长期各处理的土壤温度 | 第53-57页 |
| ·成熟期各处理的土壤温度 | 第57-60页 |
| ·各处理的土壤水分的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 ·各处理土壤养分的比较分析 | 第61-69页 |
| ·各环境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 | 第69-72页 |
| ·叶面积指数对田间气候因子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各田间气候因子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土壤营养状况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1-72页 |
| ·各处理的甘蔗生理效应的分析比较 | 第72-75页 |
| ·各处理的甘蔗生理效应 | 第72-75页 |
| ·各生理因子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5页 |
| ·各处理+1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分析比较 | 第75-83页 |
| ·各处理+1叶营养元素含量 | 第75-81页 |
| ·+1叶营养元素含量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81-82页 |
| ·各田间生态因子对+1叶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各处理的经济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83-88页 |
| ·各处理的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83-84页 |
| ·各处理甘蔗蔗糖份及蔗茎品质的比较分析 | 第84-86页 |
| ·各处理实际产量及每667m~2含糖量的比较分析 | 第86-88页 |
| 3 讨论 | 第88-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