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民族风俗习惯总志论文

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1页
维文摘要第11-13页
绪论第13-19页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3-15页
 研究概况第15-19页
第一章 精神民俗审美文化概述第19-36页
 第一节 民俗与审美的自然关系第19-24页
  一、 民俗与审美第19-21页
  二、 感官是民俗审美的产生前提第21页
  三、 生命活动是民俗审美的基点第21-23页
  四、 维吾尔族民俗审美文化第23-24页
 第二节 民俗审美文化的功能第24-36页
  一、 民俗审美文化的积淀第24-26页
  二、 民俗审美文化体系中的个性和共性第26-28页
  三、 民俗审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28-32页
  四、 “爱”是民俗审美文化之灵第32-33页
  五、 幸福意识是民俗审美文化的永恒话题第33-36页
第二章 维吾尔精神民俗审美的原始信息第36-55页
 第一节 石器:美感显现的起源第36-41页
 第二节 赤铁矿粉:自我美感意识的萌芽第41-48页
  一、 丧葬习俗中的赤铁矿粉现象第41-44页
  二、 赤铁矿粉的民俗审美痕迹第44-48页
 第三节 岩画:艺术美的体现第48-55页
  一、 岩画中的原初艺术美第49-50页
  二、 集体劳动的画卷第50-52页
  三、 健美形体的最初表现第52-55页
第三章 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第55-110页
 第一节 原始自然美:创始神话的标志第56-64页
  一、 对自然界的赞美第57-60页
  二、 神奇描写手法第60-62页
  三、 夸张与巨人形象第62-64页
 第二节 崇高:英雄时代的礼赞第64-75页
  一、 崇高性概述第65-67页
  二、 壮阔场景描述中崇高性的体现第67-69页
  三、 英雄内心世界的体现与崇高感第69-71页
  四、 英雄与神力的结合第71-75页
 第三节 生与爱:姓名文化的审美追求第75-82页
  一、 姓名是对《爱》的渴望第75-76页
  二、 姓名是《生》的概念第76-78页
  三、 生与爱意识的延伸第78-79页
  四、 姓名与民族乐观意识第79-82页
 第四节 审美移情:民歌情感与想象之源第82-91页
  一、 概括性的艺术形式第82-84页
  二、 审美移情学与维吾尔族民歌第84-87页
  三、 悲剧性内容与审美移情第87-91页
 第五节 生与死:民间故事中的体外灵魂观点第91-99页
  一、 维吾尔墓葬议式及其对生命的热爱第91-93页
  二、 维吾尔族灵魂寄托于体外的观念第93-94页
  三、 灵魂寄托于体外母体和类似习俗的审美第94-95页
  四、 灵魂隐藏于人体之观与维吾尔族灵魂观念的飞跃第95-99页
 第六节 善于恶:预兆的特征第99-110页
  一、 预兆现象剖析第99-100页
  二、 维吾尔族释梦习惯与“善”的追求第100-103页
  三、 梦的反释方式与维吾尔族审美心理第103-106页
  四、 善与恶的预兆内涵第106-110页
第四章 维吾尔精神民俗审美与现代经济文化第110-133页
 第一节 精神民俗审美:现代化发展的前提第110-120页
  一、 民俗审美与现代化的统一性第111-118页
  二、 民俗审美与现代化的冲突第118-120页
 第二节 维吾尔精神民俗审美与商品经济第120-125页
  一、 从民俗审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开拓市场第121-122页
  二、 当今维吾尔族饮食审美习俗的发展状况第122-123页
  三、 商品交换中的民俗审美文化第123-125页
 第三节 寻找民俗乐园:现代审美心理的需求第125-133页
  一、 旅游村建设的本质与精神文明的投资形式第125-128页
  二、 当代维吾尔族旅游民俗心理第128-130页
  三、 新疆旅游民俗事业的发展前途第130-133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133-139页
后记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洛昔芬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雷洛昔芬对去势大鼠骨组织ER-α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及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