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芸薹属基因组研究 | 第10-14页 |
·芸薹属的起源与驯化 | 第10-11页 |
·芸薹属基因组的同源性和进化 | 第11-14页 |
·芸薹属远缘杂交 | 第14-15页 |
·芸薹属间远缘杂交 | 第14页 |
·芸薹属内种间远缘杂交 | 第14-15页 |
·杂种优势理论及其在油菜中的应用 | 第15-23页 |
·杂种优势理论 | 第16-19页 |
·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9-20页 |
·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20-23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分子标记油菜遗传连锁图构建和重要基因定位 | 第24-25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8-35页 |
·甘白种间杂种F1营养优势分析 | 第28-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选育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营养优势和生殖优势分析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分析 | 第33-3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假设与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64页 |
·甘白种间杂种营养优势分析 | 第35-44页 |
·甘白种间杂种生物学产量优势分析 | 第35-39页 |
·甘白种间杂种农艺性状分析 | 第39-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新甘蓝型油菜的选育 | 第44-50页 |
·甘白种间杂种BC1F1代的选择 | 第45-46页 |
·甘白种间杂种BC1F2和F2代的选择 | 第46-50页 |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营养优势和生殖优势分析 | 第50-57页 |
·HPT实验评估杂种优势 | 第50-53页 |
·新合成甘蓝型油菜与其甘蓝型油菜亲本的配合力比较 | 第53-56页 |
·甘白三倍体杂种与四倍体亚基因组间杂种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分析 | 第57-64页 |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成分分析 | 第57-59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5 讨论 | 第64-71页 |
·甘白种间杂种作青饲料直接用于生产的可能性 | 第64-65页 |
·利用白菜型油菜种质开展甘蓝型油菜育种 | 第65-66页 |
·甘白种间杂交后代选育的几个问题 | 第66-68页 |
·自交途径和回交途径导入A~r基因组效率比较 | 第67页 |
·早期世代选育 | 第67-68页 |
·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与聚合育种 | 第68页 |
·甘白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 | 第68-71页 |
·AFLP分子标记分析新甘蓝型油菜遗传成分 | 第68-69页 |
·新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成分与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关系 | 第69-7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1-84页 |
7 附录 | 第84-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