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论文--X射线论文

掠射软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常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局限性第10-11页
   ·掠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概述第11-16页
     ·掠入射X射线荧光分析(GI-XRF)第11-13页
     ·掠出射X射线荧光分析(GE-XRF)第13-16页
   ·掠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第16-17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掠射X射线光谱分析原理第19-38页
   ·软X射线波段发射光谱定义第19页
   ·原子能级结构理论第19-24页
     ·特征X射线光谱和选择定则第19-20页
     ·单电子系统的Dirac-Fock方程第20-23页
     ·多电子系统的Dirac-Fock方程第23-24页
   ·散射和色散原理第24-32页
     ·散射截面第24-28页
     ·色散和折射率第28-32页
   ·罗伦兹互换定理(Reciprocity Theorem)第32-33页
   ·X射线干涉第33-37页
     ·双光束干涉第33-36页
     ·多光束干涉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掠出射X射线荧光强度模拟计算第38-53页
   ·平稳位相渐进计算方法第38-39页
   ·多层膜介质中的点光源电场第39-41页
   ·电场表达式第41-47页
     ·“点源”在双层样品的上层第42-46页
     ·“点源”在双层样品的下层第46-47页
   ·荧光强度函数的确定第47-49页
   ·几种样品的理论计算结果第49-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掠出射软X射线荧光光谱仪第53-78页
   ·基本结构第53-55页
   ·光源系统第55-59页
     ·常用激发源比较第55-57页
     ·X光管的结构和特性第57-59页
   ·样品台第59-63页
     ·样品台的设计要求及精度分析第60-62页
     ·样品台结构第62-63页
   ·单色仪系统第63-66页
     ·软X射线的色散及色散装置选择第63-64页
     ·凹面光栅单色仪第64-66页
   ·探测器单元第66-72页
     ·常用探测器及其比较第66-69页
     ·薄窗流气正比计数管原理及结构特性第69-71页
     ·流气控制系统设计及调整步骤第71-72页
   ·电子学系统第72-77页
     ·概述第72-73页
     ·前置放大器及主放大器第73-74页
     ·基于计算机的多道脉冲高度分析系统第74-75页
     ·多道脉冲高度分析系统软件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掠出射X射线荧光分析薄膜样品实验研究第78-95页
   ·实验准备第78-88页
     ·单色仪的调整和标校第78-84页
     ·探测器和MCA的标校第84-87页
     ·样品的制备及分析第87-88页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第88-89页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特点第88页
     ·北京同步辐射荧光分析试验站第88-89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9-94页
     ·实验结果第89-92页
     ·讨论第92-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总结第95-97页
   ·本文的主要成果第95-96页
   ·本文工作的创新点第96页
   ·问题和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04-105页
在读期间获奖及申请专利情况第105-106页
Acknowledgements第106-107页
附录A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肠癌术前氟尿嘧啶腹腔和静脉化疗药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农杆菌介导法将Bt杀虫蛋白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