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3页 |
第一部分 纳税评估的基本理论界定 | 第13-23页 |
一、 纳税评估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二、 纳税评估的构成要素 | 第15页 |
三、 纳税评估的范围 | 第15-17页 |
四、 纳税评估的定位 | 第17-19页 |
(一) 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日常税收管理的关系 | 第17页 |
(二) 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三) 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税务检查的关系 | 第18页 |
(四) 正确处理纳税评估与优化服务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五、 纳税评估的作用 | 第19-20页 |
(一) 纳税评估工作是作好各项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 | 第19页 |
(二) 纳税评估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的有效载体 | 第19-20页 |
(三) 纳税评估是防止虚假纳税申报的有效手段 | 第20页 |
(四) 纳税评估有助于税务检查整体效能的发挥 | 第20页 |
六、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的意义 | 第20-23页 |
(一)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将使税务征管实现质的飞跃 | 第20-21页 |
(二)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有利于培育公平竞争的经济发展环境 | 第21页 |
(三)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有利于实现征纳关系的转变、提高纳税人守法意识 | 第21-22页 |
(四)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有利于形成“诚信纳税”观念,实现税收法治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3-32页 |
一、 税收征管模式的确立 | 第23-25页 |
(一) 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与转换 | 第23-24页 |
(二) 有效税收征管模式的确定 | 第24-25页 |
(三) 我国税收管理模式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二、 公平理论 | 第25-26页 |
(一) 税收公平原则 | 第25-26页 |
(二) 感觉公平理论 | 第26页 |
三、 税收效率原则与税收中性原则 | 第26-27页 |
四、 透明度原则 | 第27-28页 |
五、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28-30页 |
(一) 征纳关系中存在信用管理 | 第28页 |
(二) 信用风险原理 | 第28-29页 |
(三) 纳税风险管理 | 第29-30页 |
六、 企业再造理论 | 第30-32页 |
(一) 理论原理 | 第30-31页 |
(二) 对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启示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的环境要素分析 | 第32-42页 |
一、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2-33页 |
(一) 经济税源发生变化,难于监管 | 第32-33页 |
(二) 纳税主体复杂,潜在纳税人剧增 | 第33页 |
二、 税收征管模式现实分析 | 第33-37页 |
(一)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状况 | 第33-35页 |
(二) 税收征管模式运行中产生的突出问题 | 第35-37页 |
三、 法律环境分析 | 第37-38页 |
(一) 税收法律体系 | 第37页 |
(二) 执法不力制约了法律的有效实施 | 第37-38页 |
四、 技术手段分析 | 第38-42页 |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二)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现状 | 第39-42页 |
第四部分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纳税评估模式 | 第42-47页 |
一、 国际上的通常做法 | 第42-43页 |
二、 新加坡的纳税评估制度 | 第43-46页 |
(一) 评税工作规程 | 第43-44页 |
(二) 评估方法 | 第44-46页 |
三、 对建立我国纳税评估模式的启示 | 第46-47页 |
第五部分 纳税评估模式设计 | 第47-62页 |
一、 税收经济系统模型的研究方法 | 第47-50页 |
(一) 系统动力学用于税收经济系统的优越性 | 第47-48页 |
(二) 系统分析程序 | 第48-50页 |
二、 纳税评估模式模型设计思路 | 第50-59页 |
(一) 科学界定工作步骤,确定评估工作流程 | 第50-52页 |
(二) 全面采集涉税基础信息,科学分类管理 | 第52-54页 |
(三)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涉税资料 | 第54-57页 |
(四) 运用指标峰值法测算分析指标峰值 | 第57-59页 |
三、 纳税评估指标具体设计及分析 | 第59-62页 |
(一) 绝对指标及分析 | 第59-60页 |
(二) 相对指标及分析 | 第60-62页 |
第六部分 纳税评估模式的完善及其保障 | 第62-68页 |
一、 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二、 完善纳税评估模式的措施 | 第63-65页 |
(一) 提高认识,统一政策,规范评估运行 | 第63页 |
(二)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63-64页 |
(三) 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工作手段 | 第64页 |
(四) 依靠科技手段,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质量 | 第64-65页 |
(五) 发挥评估作用,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 | 第65页 |
三、 建立纳税评估模式的保障 | 第65-68页 |
(一) 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 第65-66页 |
(二) 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