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万柏林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1 序言 | 第1-9页 |
·本论文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 第6-7页 |
·以往的地质灾害工作 | 第7页 |
·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7-9页 |
2 万柏林区概况 | 第9-14页 |
·交通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9-12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9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9-12页 |
·区内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 第12-14页 |
·采煤业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 第12页 |
·区内其它矿产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 第12-13页 |
·区内其它工业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 第13-14页 |
3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 第14-24页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气象与水文特征 | 第14-16页 |
·气象 | 第14-15页 |
·水文及水系 | 第15-16页 |
·地层与构造 | 第16-21页 |
·地层岩性 | 第16-19页 |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0-21页 |
·水文地质 | 第21-22页 |
·地下水含水岩组类型 | 第21-22页 |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2页 |
·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岩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4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4-40页 |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 | 第24-30页 |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地质灾害 | 第24页 |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发育特征 | 第24-30页 |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成因及成灾特征 | 第30-32页 |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的长期灾害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 第32-35页 |
·滑坡地质灾害的分类 | 第32-33页 |
·滑坡发育特征 | 第33-34页 |
·滑坡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潜在泥石流地质灾害 | 第35-37页 |
·杜儿坪矿矸石山 | 第35-36页 |
·官地矿矸石山 | 第36页 |
·白家庄矿矸石山 | 第36-37页 |
·西铭矿矸石山 | 第37页 |
·煤层自燃 | 第37-40页 |
5 采空区地表破坏及变形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地表破坏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采空区冒落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地表破坏的基础和主要因素 | 第42-45页 |
·覆岩 | 第42-43页 |
·倾角 | 第43页 |
·采煤方式及顶板管理 | 第43页 |
·开采厚度与开采深度 | 第43页 |
·采空区尺寸大小 | 第4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4页 |
·断层 | 第44页 |
·地势及表土层 | 第44-45页 |
6 采煤塌陷区地表稳定性评价 | 第45-58页 |
·岩移观测数据对比 | 第45-49页 |
·地表移动实测参数 | 第45页 |
·据全矿区实测资料综合分析的地表移动参数 | 第45-49页 |
·地表动态位移延续时间评价方法 | 第49-56页 |
·采煤塌陷区地表点移动总延期 | 第49-51页 |
·地表移动稳定期估算 | 第51页 |
·长壁大冒顶采区地表稳定性评价 | 第51-56页 |
·评价结论 | 第56-58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58-63页 |
·主要成果 | 第58-60页 |
·查明工作区地质灾害背景条件 | 第58-60页 |
·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 | 第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