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4页 |
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 第12-15页 |
·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研究 | 第15-16页 |
·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 | 第16-18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 | 第18-19页 |
2 异质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异质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发现 | 第19-20页 |
·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 | 第20-22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 第20-21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1-22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22页 |
·异质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3 小麦孤雌生殖研究概况 | 第23-29页 |
·诱导小麦发生孤雌生殖的途径 | 第23-27页 |
·孤雌生殖植株的鉴别 | 第27-28页 |
·孤雌生殖在小麦遗传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 第28-29页 |
4 异源细胞质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概况 | 第29-34页 |
·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异源细胞质种类 | 第29-31页 |
·异源细胞质诱导小麦单倍体的遗传机制 | 第31-32页 |
·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细胞来源 | 第32-33页 |
·异源细胞质诱导小麦单倍体在育种实践上的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4-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孤雌生殖的诱导 | 第34页 |
·孤雌生殖的细胞学观察 | 第34页 |
·诱导后代的有关数据调查 | 第34页 |
·诱导后代细胞学鉴定 | 第34-3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异质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孤雌生殖的诱导及鉴定 | 第35-39页 |
·授粉者和授粉方式与诱导结实率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不同授粉者诱导结实率的差异分析 | 第35页 |
·重复授粉的诱导效果 | 第35-36页 |
·孤雌生殖植株的鉴定 | 第36页 |
·诱导结实种子田间出苗和成株情况 | 第36-38页 |
·诱导结实率与诱导种子植株单倍体频率的关系 | 第38-39页 |
·孤雌生殖植株主要性状调查 | 第39页 |
·异种属花粉在诱导普通小麦品种间F_1孤雌生殖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偏型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诱导孤雌生殖的细胞学观察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关于提高异质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孤雌生殖诱导率的问题 | 第41-43页 |
·授粉者对不育系孤雌生殖诱导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重复授粉对不育系诱导结实率的影响 | 第42页 |
·授粉者和不育系核基因型对不育系孤雌生殖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异质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诱导孤雌生殖的细胞学机理 | 第43-44页 |
·不同种属花粉诱导小麦孤雌生殖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 第44页 |
4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图版说明 | 第54-55页 |
图版 | 第55-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