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土壤侵蚀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7)Cs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7B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7Be和~(137)Cs复合示踪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REE(稀土元素)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18-20页 |
·研究区的选择 | 第18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8-20页 |
·细沟侵蚀调查 | 第20页 |
·室内测定与分析 | 第20-21页 |
·样品处理 | 第20页 |
·样品测定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核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 第21-25页 |
·~7Be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 第21-23页 |
·~7Be的季节变化 | 第21页 |
·~7Be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 | 第21-23页 |
·~(137)Cs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 第23-25页 |
·~(137)Cs在未扰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 第23-24页 |
·~(137)Cs在扰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 | 第24-25页 |
第四章 ~(137)Cs示踪农耕地土壤侵蚀速率的精确度分析 | 第25-40页 |
·模型述评 | 第25-31页 |
·模型建立的基础 | 第25页 |
·模型概述 | 第25-30页 |
·模型建立的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模型差异的实例分析 | 第31-35页 |
·径流小区采样与测定 | 第31-32页 |
·模型间的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137)Cs模型与经验模型的比较 | 第33-34页 |
·模型的图形模拟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页 |
·~(137)Cs沉降过程的模拟 | 第35-4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36页 |
·~(137)Cs的来源和沉降特征 | 第36-37页 |
·~(137)Cs沉降分布的数学特征 | 第37-39页 |
·~(137)Cs沉降速率的应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沙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59页 |
·次降雨坡耕地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52页 |
·降雨特征 | 第40-41页 |
·坡耕地片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1-46页 |
·细沟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浅沟侵蚀强度的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不同侵蚀方式在坡面侵蚀中的地位 | 第49-50页 |
·次降雨总侵蚀强度及其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坡耕地长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格局 | 第52-59页 |
·~(137)Cs在坡耕地坡面的分布特征 | 第52-55页 |
·土壤侵蚀与沉积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 | 第56-57页 |
·次降雨侵蚀与年平均侵蚀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