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论 | 第8-23页 |
一、 祁彪佳研究概况 | 第8-17页 |
(一) 清代及近代的祁彪佳研究 | 第8-10页 |
(二) 当代的祁彪佳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 第10-17页 |
二、 本文写作的动因及特点 | 第17-23页 |
(一) 本文写作的动因及意义 | 第17-20页 |
(二) 本文写作的特点、方法及突破 | 第20-21页 |
(三) 本文有待改进的方向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祁彪佳的生平思想及其文化背景 | 第23-68页 |
第一节 :祁彪佳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变迁 | 第23-40页 |
一、 少年得志 | 第23-24页 |
二、 仕宦风波 | 第24-27页 |
三、 八年家居 | 第27-34页 |
四、 力挽狂澜 | 第34-37页 |
五、 以死报国 | 第37-40页 |
第二节 :祁彪佳的家庭文化环境 | 第40-48页 |
一、 父亲祁尔光与祁彪佳 | 第40-42页 |
二、 祁氏兄弟与祁彪佳 | 第42-43页 |
三、 祁彪佳与其家中的女性文学群体 | 第43-48页 |
第三节 :《远山堂曲品·剧品》写作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48-68页 |
一、 江浙的戏曲文化氛围 | 第48-52页 |
二、 心学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三、 江浙的藏书与刻书 | 第54-58页 |
四、 江南的结社风气 | 第58-68页 |
第二章 :《远山堂曲品·剧品》研究 | 第68-129页 |
第一节 :《远山堂曲品·剧品》写作的时间及有无增补考 | 第68-74页 |
一、 《远山堂曲品·剧品》写作的时间 | 第68-69页 |
二、 《远山堂曲品·剧品》有无增补考 | 第69-74页 |
第二节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的写作动机 | 第74-76页 |
第三节 :《远山堂曲品·剧品》的批评理念 | 第76-80页 |
一、 祁彪佳与吕天成批评理念之比较 | 第76-79页 |
二、 祁彪佳戏曲批评的历史意识与其批评理念 | 第79-80页 |
第四节 :《远山堂曲品·剧品》的价值关注 | 第80-85页 |
一、 注重教化、关心现实 | 第80-82页 |
二、 对情的推崇 | 第82-83页 |
三、 自我标置的精英意识 | 第83-85页 |
第五节 :《远山堂曲品·剧品》的批评意识与吴越曲学 | 第85-106页 |
一、 祁彪佳与吴越曲学传统 | 第85-94页 |
二、 祁彪佳与吴越曲家群体 | 第94-106页 |
第六节 :《远山堂曲品·剧品》的批评特色和理论建树及其在戏曲理论史上的地位 | 第106-129页 |
一、 批评特色 | 第106-110页 |
二、 理论建树 | 第110-116页 |
三、 《远山堂曲品·剧品》在戏曲理论史上的地位 | 第116-129页 |
附录:祁彪佳年谱详编 | 第12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7页 |
后记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