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

染料敏化二氧化钛薄膜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1 太阳能电池介绍第11-15页
  1.1.1 硅系列太阳能电池第11-13页
  1.1.2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第13-14页
  1.1.3 聚合物多层修饰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第14页
  1.1.4 纳米晶体化学太阳能电池第14-15页
 1.2 纳米材料的介绍第15-19页
  1.2.1 定义第15-16页
  1.2.2 分类第16页
  1.2.3 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第16-17页
  1.2.4 纳米粒子的光学特性第17-18页
  1.2.5 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第18-19页
 1.3 半导体电极的改性第19-29页
  1.3.1 半导体电极中半导体粒子的掺杂第19-20页
  1.3.2 梯度禁带宽度半导体电极第20页
  1.3.3 半导体电极中金属的掺杂第20-21页
  1.3.4 染料敏化第21-22页
  1.3.5 Gr(?)tzel电池第22-29页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31-38页
 2.1 实验设备及原料第31-33页
  2.1.1 实验设备第31页
  2.1.2 实验原料第31-33页
 2.2 样品制备第33-35页
  2.2.1 TiO_2薄膜样品的制备第33-34页
  2.2.2 TiO_2/WO_3复合薄膜样品的制备第34-35页
 2.3 性能测试第35-38页
  2.3.1 膜厚第35页
  2.3.2 XRD第35页
  2.3.3 扫描电镜(SEM)第35页
  2.3.4 透射电镜(TEM)第35页
  2.3.5 气孔率测试第35-36页
  2.3.6 可见光吸收光谱第36页
  2.3.7 红外吸收光谱第36页
  2.3.8 光电化学特性测试第36-38页
第三章 PEG对二氧化钛薄膜微结构及光吸收的影响第38-45页
 3.1 PEG对TiO_2薄膜样品的微结构的影响第38-42页
  3.1.1 XRD的结果与分析第38-40页
  3.1.2 膜厚和反射率的结果与分析第40页
  3.1.3 SEM的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3.2 PEG对TiO_2薄膜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42-43页
 3.3 PEG对TiO_2薄膜样品的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3.4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HPC对二氧化钛薄膜微结构及光吸收的影响第45-65页
 4.1 实验结果第45-58页
  4.1.1 凝胶膜的红外测试结果第45-46页
  4.1.2 薄膜样品的膜厚测试结果第46页
  4.1.3 薄膜样品的XRD测试结果第46-47页
  4.1.4 薄膜样品的SEM测试结果第47-49页
  4.1.5 薄膜样品的TEM测试结果第49-51页
  4.1.6 薄膜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试结果第51-52页
  4.1.7 薄膜样品的光电化学性质测试结果第52-58页
 4.2 讨论第58-63页
  4.2.1 HPC对二氧化钛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机理第58-60页
  4.2.2 HPC对二氧化钛晶格结构和禁带宽度的影响第60-61页
  4.2.3 HPC对二氧化钛薄膜表面染料光学性质的影响第61-62页
  4.2.4 HPC对二氧化钛薄膜光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第62-63页
 4.3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湿化学太阳能电池的组装第65-69页
 5.1 原料准备第65页
 5.2 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过程第65-66页
  5.2.1 电解液的配置第65页
  5.2.2 清洗第65-66页
  5.2.3 镀膜第66页
  5.2.4 光阳极上染料第66页
  5.2.5 装配第66页
 5.3 电池的光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6-68页
 5.4 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复合电极的制备和性能第69-73页
 6.1 复合电极工作原理第69页
 6.2 复合电极的构成设想第69-71页
 6.3 复合电极的光电性能第71-72页
 6.4 小结第72-73页
第七章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UML建模的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云南移动曲靖片区营收计费系统高可靠性数据集中存储与灾备系统分析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