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9-34页 |
2.1 抗热震陶瓷概述 | 第9-21页 |
2.1.1 抗热震陶瓷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2.1.2 抗热震陶瓷抗热震性影响因素、分类、特性及用途 | 第10-16页 |
2.1.3 莫来石-刚玉质抗热震复相陶瓷 | 第16-21页 |
2.2 改善陶瓷抗热震性能途径 | 第21-29页 |
2.2.1 热膨胀失配 | 第21-22页 |
2.2.2 颗粒弥散 | 第22-23页 |
2.2.3 氧化锆相变增韧 | 第23-24页 |
2.2.4 纤维/晶须增韧增强 | 第24-26页 |
2.2.5 原位生长自增强增韧 | 第26-27页 |
2.2.6 纳米颗粒增韧增强 | 第27-28页 |
2.2.7 改善陶瓷抗热震性方法比较 | 第28-29页 |
2.3 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3章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 第34-48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34-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硅铝凝胶制备 | 第37-38页 |
3.2.2 莫来石-刚玉质抗热震复相陶瓷制备 | 第38-39页 |
3.3 配方设计 | 第39-42页 |
3.3.1 莫来石与刚玉颗粒相配方设计 | 第39-40页 |
3.3.2 结合剂研究 | 第40-41页 |
3.3.3 添加剂的研究 | 第41-42页 |
3.3.4 硅微粉形态对样品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42页 |
3.4 性能、物相和结构测试分析方法 | 第42-47页 |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2页 |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2-43页 |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3页 |
3.4.4 激光光散射颗粒度分析 | 第43-44页 |
3.4.5 差热分析(DTA) | 第44页 |
3.4.6 热重分析(TG) | 第44-45页 |
3.4.7 抗压强度 | 第45页 |
3.4.8 抗折强度 | 第45页 |
3.4.9 显气孔率的测定 | 第45页 |
3.4.10 体积密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3.4.11 抗热震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结合剂、添加剂的基本特性 | 第48-57页 |
4.1 硅铝凝胶结合剂的特性研究 | 第48-52页 |
4.2 添加剂与结合剂复合粉体的特性研究 | 第52-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5章 莫来石-刚玉质抗热震复相陶瓷的性能研究 | 第57-67页 |
5.1 不同组成与颗粒级配复相陶瓷的性能 | 第57-58页 |
5.2 不同结合剂结合复相陶瓷的性能 | 第58-60页 |
5.3 添加剂球磨时间对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60-64页 |
5.4 硅微粉形态对复相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64页 |
5.5 莫来石-刚玉质抗热震复相陶瓷窑具性能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6章 分析与讨论 | 第67-78页 |
6.1 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67-72页 |
6.1.1 不同组成与颗粒级配的复相陶瓷显微结构 | 第67-68页 |
6.1.2 硅铝凝胶结合剂的复相陶瓷显微结构 | 第68-69页 |
6.1.3 加入添加剂的复相陶瓷显微结构 | 第69-70页 |
6.1.4 不同硅微粉形态的复相陶瓷显微结构 | 第70-72页 |
6.2 复相陶瓷的抗热震性分析 | 第72-74页 |
6.2.1 不同组成与颗粒级配对复相陶瓷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 第72页 |
6.2.2 结合剂对复相陶瓷抗热震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6.2.3 添加剂球磨时间对复相陶瓷抗热震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6.3 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与结构性能分析 | 第74-76页 |
6.3.1 添加剂对复相陶瓷力学性能与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75页 |
6.3.2 硅微粉形态对复相陶瓷力学性能与结构性能影响 | 第75-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