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8页 |
一、 学术研究回顾及本文选题之缘由 | 第12-14页 |
二、 本文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资料来源 | 第16-18页 |
第一章 老区问题之历史渊源 | 第18-40页 |
第一节 辉煌的历史与特殊的贡献 | 第18-22页 |
一、 卓著的功勋 | 第18-21页 |
二、 巨大的代价与牺牲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经济文化的发展与“造血功能”的严重不足 | 第22-25页 |
一、 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 第22-23页 |
二、 “造血功能”的严重不足及其原因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政治上的“多灾多难” | 第25-40页 |
一、 关于“反地方主义”问题 | 第27-30页 |
二、 “七千人大会”及1962年留有“尾巴”的平反工作 | 第30-35页 |
三、 “四清”运动 | 第35-38页 |
四、 1966年省委的工作总结及目标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文革”中老区问题产生之背景 | 第40-64页 |
第一节 动乱升级对广大农才寸的冲击 | 第40-45页 |
第二节 红卫兵组织及大串连影响 | 第45-55页 |
一、 各种红卫兵组织及其它“造反组织”的建立 | 第45-51页 |
二、 大串连活动对农村的影响 | 第51-55页 |
第三节 所谓“一月夺权”的推动 | 第55-59页 |
第四节 原老区干部自上而下的推波助澜 | 第59-64页 |
第三章 老区农民运动形成、发展与首次高潮(66年底至67年2月) | 第64-105页 |
第一节 福州郊县农民首先参加“文革” | 第64-70页 |
—、 “贫下中农赤卫队”的成立与“九·一”大字报风波 | 第65-68页 |
二、 全省第一个农民造反组织及第一张农民大字报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各地老区农民活动的兴起及“一月夺权” | 第70-77页 |
一、 第一次农民开进福州 | 第70-72页 |
二、 第二次农民开进福州 | 第72-73页 |
三、 “一月夺权”风暴 | 第73-77页 |
第三节 老区组织的建立及其特点分析 | 第77-105页 |
一、 连江的老区组织 | 第77-87页 |
二、 罗源的老区组织 | 第87-101页 |
三、 晋江专区的老区组织 | 第101-104页 |
四、 老区组织的特点分析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老区农民运动第一次受挫(1967年2-4月) | 第105-131页 |
第一节 “一·二六事件”及《福建前线部队公告》颁布 | 第106-109页 |
一、 “一·二六事件” | 第106-107页 |
二、 《福建前线部队公告》的颁布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二·四”、“二·五”事件及老区农民第三次进福州 | 第109-114页 |
一、 “二·四”、“二·五”事件 | 第109-111页 |
二、 “二·七”事件及农民第三次开进福州 | 第111-112页 |
三、 批判“经济主义”及“揪高级政治扒手”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省军区对老区等“造反派”组织的遏制措施 | 第114-123页 |
一、 省军区对前革造会势力的打击 | 第114-116页 |
二、 省军区对老区组织实行的遏制措施 | 第116-123页 |
第四节 “前革委会”的夭折及其委员中拟用的老区干部 | 第123-131页 |
一、 “前革委会”的筹建 | 第123-129页 |
二、 “前革委会”省委委员中拟用的老区干部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老区农民运动的平反与再次高潮(1967年4—8月) | 第131-161页 |
第一节 中央关于福建问题一系列指示及军管会对老区平反措施 | 第131-142页 |
一、 中央关于福建问题的指示及省军管会的成立 | 第131-136页 |
二、 省军管会对老区问题的平反措施 | 第136-142页 |
第二节 老区组织的恢复及其活动 | 第142-150页 |
一、 老区组织重振旗鼓 | 第142-143页 |
二、 全省各专、县部分老区组织 | 第143-147页 |
三、 经费问题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全省各地区农民进城情况及“八·一三”事件 | 第150-161页 |
一、 全省各地区农民进城情况 | 第150-152页 |
二、 “八·一三”事件—农民第四次开进福州 | 第152-158页 |
三、 中央为禁止武斗及农民进城所做的种种努力 | 第158-161页 |
第六章 老区农民运动二次受挫及易帜后争斗(67年9月—68年12月) | 第161-183页 |
第一节 老区组织的改旗易帜 | 第161-167页 |
一、 中央及军管会稳定福建局势的措施 | 第161-164页 |
二、 老区组织与省农总司的合并 | 第164-167页 |
第二节 “七二三”协议的签订及省市革委会的成立 | 第167-176页 |
一、 北京学习班及“七二三”协议的签订 | 第167-169页 |
二、 省市革委会的成立 | 第169-171页 |
三、 两届革委会委员中对老区干部之任用及其原因分析 | 第171-176页 |
第三节 悲壮的结局 | 第176-183页 |
一、 对所谓“范黄地下黑司令部”与“八月提纲”的批判 | 第176-181页 |
二、 革委会成立后老区活动的逐渐平息 | 第181-183页 |
第七章 拔乱反正 老区问题之最终解决 | 第183-196页 |
第一节 政治上的扬眉吐气 | 第183-192页 |
一、 老区问题之初步解决(1976—1978年) | 第183-185页 |
二、 老区问题之较彻底解决(1978年—1985年) | 第185-192页 |
第二节 经济上的致富与文化上的繁荣 | 第192-196页 |
一、 不遗余力的扶贫开发 | 第193-194页 |
二、 老区建设的巨大成就 | 第194-196页 |
第八章 与老区组织及活动有关的问题分析 | 第196-227页 |
第一节 中央、军管会及其他“造反派”组织与老区组织的关系 | 第196-223页 |
一、 中央“文革”小组与老区组织 | 第196-203页 |
二、 省军区、军管会与老区组织 | 第203-209页 |
三、 “八·二九”与老区组织 | 第209-218页 |
四、 革造会与老区组织 | 第218-223页 |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韩先楚 | 第223-227页 |
总结 老区问题带来的思考 | 第227-249页 |
第一节 老区组织的建立及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后果 | 第227-232页 |
第二节 福建地方干部队伍之分析 | 第232-243页 |
第三节 老区问题的经验教训 | 第243-249页 |
附一: 福建“文革”前期大事记(1966.5.16—1969.12) | 第249-303页 |
1966年5月16日前福建部分与“文革”有关大事 | 第249-303页 |
1966年 | 第250-262页 |
1967年 | 第262-282页 |
1968年 | 第282-299页 |
1969年 | 第299-303页 |
附二: “文革”时期福建省各群众组织所出版的报刊一览: | 第303-311页 |
附三: 文革期间与老区组织有关的部分资料选编 | 第311-382页 |
一、 “洪乐急电” | 第311-313页 |
二、 1966年1月28日《福建日报》发表社论《独有英雄驱虎豹——赞福州市郊九九野战兵团》 | 第313-315页 |
三、 1967年3月7日福州军区转发闽侯军分区告《告闽侯地区贫下中农书》 | 第315-318页 |
四、 1967年3月7日凌尚武所做的检查 | 第318-323页 |
五、 1967年3月14日《福建日报》关于“本省召开革命根据地工作座谈会”的报道 | 第323-324页 |
六、 1967年2月拟成立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的材料 | 第324-330页 |
七、 1967年6月3日韩先楚在福州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关于老区问题的讲话 | 第330-334页 |
八、 省军管会关于老区组织平反的系列公告 | 第334-342页 |
九、 有关“八·一三”农民进城的资料 | 第342-353页 |
十、 1967年8月17日福建两大“造反派”组织在京达成的四个协议 | 第353-356页 |
十一、 1967年10月福州军区关于支左工作中错误的检查 | 第356-360页 |
十二、 1967年11月省革造会发言人就派代表上京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事发表谈话 | 第360-362页 |
十三、 关于各群众组织收缴武器,制止武斗的两份协议 | 第362-371页 |
十四、 有关1968年成立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的资料 | 第371-375页 |
十五、 有关福建省革命造反委员会“自动撤消”的资料 | 第375-379页 |
十六、 1968年10月8日韩先楚在福建省革发会核心小组和常委会议上关于各地农总、农革总、农司三结合问题及生产队是否成立革委会问题的讲话 | 第379-382页 |
附四: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一览 | 第382-386页 |
档案资料 | 第382-383页 |
出版著作、报刊: | 第383-386页 |
中文摘要 | 第386-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