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第一节 镁钙系耐火材料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镁钙系耐火材料特点 | 第11-13页 |
第三节 镁钙砂的合成与制备 | 第13-15页 |
第四节 镁钙系耐火材料的应用 | 第15-16页 |
第五节 镁钙系耐火材料防水化方法 | 第16-21页 |
1 活化烧结 | 第16-17页 |
2 加入添加剂的方法 | 第17-19页 |
3 表面改性方法 | 第19-21页 |
第六节 镁钙系耐火材料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优质镁钙砂的合成研究 | 第23-44页 |
第一节 机械活化工艺 | 第23-26页 |
1 试验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4-26页 |
2.1 机械活化时间对粉料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24页 |
2.2 机械活化时间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 机械活化在不同工艺流程中的作用效果 | 第26页 |
3 结论 | 第26页 |
第二节 二步煅烧工艺 | 第26-31页 |
1 试验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0页 |
2.1 轻烧温度和时间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 成型压力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烧结温度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消化工艺 | 第31-35页 |
1 试验 | 第3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2.1 消化水量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 消化时间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CaO含量对镁钙砂烧结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结论 | 第35页 |
第四节 添加剂的作用 | 第35-41页 |
1 试验 | 第3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9-41页 |
3.1 微量添加剂的作用机制 | 第39-40页 |
3.2 CaO含量对添加剂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结论 | 第41页 |
第五节 优质镁钙砂生产工艺设计 | 第41-44页 |
第三章 镁钙砂表面改性防水化技术 | 第44-75页 |
第一节 镁钙砂表面碳酸化改性方法 | 第44-58页 |
1 试验 | 第44-4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9-58页 |
3.1 碳酸化反应热力学原理 | 第49-51页 |
3.2 碳酸化方法改性机理分析 | 第51-54页 |
3.3 处理温度对碳酸层形成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 处理时间对碳酸层形成的影响 | 第56-58页 |
4 结论 | 第58页 |
第二节 水化碳酸化表面改性方法 | 第58-75页 |
1 试验 | 第58-59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9-62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62-74页 |
3.1 水化碳酸化改性方法热力学原理 | 第62-63页 |
3.2 水化碳酸化反应机理分析 | 第63-66页 |
3.3 水蒸气分压对碳酸层形成的影响 | 第66-68页 |
3.4 水化碳酸化方法与碳酸化方法改性效果的比较 | 第68-71页 |
3.5 粒度对水化碳酸化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3.6 显微结构对水化碳酸化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72-74页 |
4 结论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抗水化镁钙质浇注料的研究 | 第75-92页 |
第一节 镁钙质浇注料抗水化性研究 | 第75-82页 |
1 试验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2.1 试样宏观描述与显微结构分析 | 第76-77页 |
2.2 镁钙质浇注料抗水化性能评估 | 第77-78页 |
2.3 水化碳酸化处理条件对镁钙质浇注料抗水化性能的影响 | 第78-79页 |
2.4 CaO含量对镁钙质浇注料抗水化性能的影响 | 第79-82页 |
3 结论 | 第82页 |
第二节 镁钙质浇注料使用性能研究 | 第82-88页 |
1 试验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7页 |
2.1 镁钙质浇注料与镁质浇注料使用性能比较 | 第82-83页 |
2.2 镁钙砂改性层对镁钙质浇注料使用性能的影响 | 第83-87页 |
2.3 镁钙质浇注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抗水化性能 | 第87页 |
3 结论 | 第87-88页 |
第三节 镁钙质浇注料抗渣性能研究 | 第88-92页 |
1 试验 | 第88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8-91页 |
2.1 渣侵试样宏观分析 | 第88-89页 |
2.2 SEM及能谱分析 | 第89-91页 |
3 结论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