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酮洛芬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前言第14-22页
 炎症的发病机理第14页
 NSAID的消炎机制第14页
 GI副反应的病变机制第14-15页
 降低GI副反应的现有途径第15-17页
 实现NSAID靶向给药的原理第17-18页
 NSAID纳米DDS的研究现状与不足第18-20页
 模型药物第20页
 研究目的与思路第20-22页
第一章 酮洛芬酯化物的合成第22-28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二 方法第23-24页
  1 酮洛芬辛酯第23-24页
  2 酮洛芬棕榈酸酯第24页
 三 结果第24-27页
  1 酮洛芬辛酯第24-25页
  2 酮洛芬棕榈酸酯第25-27页
 四 讨论第27-28页
第二章 酮洛芬的体内外分析方法第28-36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28-29页
 二 方法第29-30页
  1 含量分析第29页
  2 血药与组织浓度分析第29-30页
  3 酶解与抑酶第30页
 三 结果第30-35页
  1 含量测定第30-31页
  2 体内药物分析第31-34页
  3 酶解与抑酶第34-35页
 四 讨论第35-36页
第三章 酮洛芬及其酯的理化性质第36-42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36-37页
 二 方法第37-38页
  1 饱和溶解度第37页
  2 大豆油/水分配系数第37页
  3 与BSA相互作用第37页
  4 界面分布第37-38页
 三 结果第38-40页
  1 pH对饱和溶解度的影响第38页
  2 有机酸对大豆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第38-40页
  3 与BSA相互作用第40页
  4 界面分布第40页
 四 讨论第40-42页
第四章 药动模型的评价第42-51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二 方法第43-44页
  1 扑热息痛体内分析方法第43-44页
  2 药动模型的建立第44页
  3 药动模型的评价第44页
 三 结果第44-48页
  1 扑热息痛的体内分析方法第44-46页
  2 蛋白结合率对靶向性的影响第46-47页
  3 给药剂量对靶向性的影响第47-48页
  4 多剂量给药对靶向性的影响第48页
 四 讨论第48-51页
第五章 纳米DDS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第51-67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54页
 二 方法第54-57页
  1 制备第54-55页
  2 理化性质第55页
  3 体外释药第55-56页
  4 药代动力学第56页
  5 药效学第56页
  6 急性毒性第56-57页
 三 结果第57-64页
  1 形态与粒径第57-59页
  2 包封率第59页
  3 体外释药第59-60页
  4 药动学第60-62页
  5 药效学第62-63页
  6 急性毒性第63-64页
 四 讨论第64-67页
第六章 酮洛芬磷脂复合物的研究第67-91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67-68页
 二 方法第68-70页
  1 制备第68页
  2 宏观性质研究第68-70页
  3 微观性质研究第70页
 三 结果第70-79页
  1 复合物的定性鉴定第70-72页
  2 复合摩尔比第72-75页
  3 复合物的脂溶性第75-77页
  4 复合条件的研究第77-79页
 四 讨论第79-91页
第七章 磷脂囊泡的理化性质第91-117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91-92页
 二 方法第92-94页
  1 制备第92页
  2 理化性质第92-93页
  3 在水性介质中的复合第93-94页
 三 结果第94-98页
  1 理化性质第94-96页
  2 复合机理第96-98页
 四 讨论第98-117页
第八章 囊泡的体外释药第117-127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118页
 二 方法第118-119页
  1 透析袋法第118页
  2 超滤离心法第118-119页
  3 模拟透膜模型第119页
 三 结果第119-125页
  1 透析袋法第119-120页
  2 超滤离心法第120页
  3 模拟透膜扩散第120-125页
 四 讨论第125-127页
第九章 囊泡的药动、药效与GI刺激性第127-134页
 一 材料与仪器第127页
 二 方法第127-129页
  1 药动学第127-128页
  2 药效第128页
  3 GI刺激性第128-129页
 三 结果第129-132页
  1 药代动力学第129-130页
  2 药效第130-132页
  3 GI刺激性第132页
 四 讨论第132-134页
结语第134-136页
Summary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 Reference第138-145页
致谢 Acknowledgement第145-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1基因突变及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
下一篇: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分子诊断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