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0-3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自适应光学的发展动态 | 第10-13页 |
·非线性光学-三波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自适应光学理论 | 第17-28页 |
·自适应光学系统基本组成 | 第17-20页 |
·波前传感器 | 第17-18页 |
·波前校正器 | 第18-19页 |
·波前控制器 | 第19-20页 |
·波前复原算法 | 第20-25页 |
·Zernike模式法 | 第20-21页 |
·直接波前斜率法 | 第21-23页 |
·特性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控制模型 | 第25-28页 |
第三章 三波相互作用基本原理 | 第28-35页 |
·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 第28-29页 |
·相位匹配条件 | 第29-30页 |
·三波耦合方程组的解 | 第30-35页 |
·一维模型 | 第30-32页 |
·三维模型 | 第32-35页 |
第二部分 共光路/共模块自适应光学研究 | 第35-85页 |
第四章 共光路/共模块自适应光学原理研究 | 第35-73页 |
·CP/CM自适应光学基本原理及衍生光路 | 第35-43页 |
·CP/CM自适应光学基本原理 | 第35-39页 |
·CP/CM衍生光路 | 第39-43页 |
·角反射器阵列作为伪相位共轭器件的保真度分析 | 第43-49页 |
·角反射器阵列作为伪相位共轭器件原理 | 第43-44页 |
·保真度分析 | 第44-46页 |
·设计和制造角反射器阵列应考虑的因素 | 第46-49页 |
·角反射器阵列与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匹配 | 第49-52页 |
·单元数目匹配 | 第49-51页 |
·单元位置的对应 | 第51-52页 |
·双哈特曼数据融合方法 | 第52-58页 |
·双哈特曼数据融合的几种方法 | 第52-55页 |
·双哈特曼数据融合特性指标分析 | 第55-58页 |
·哈特曼传感器自身调整误差分析 | 第58-63页 |
·理论分析 | 第58-59页 |
·调整误差分析 | 第59-61页 |
·数值模拟仿真 | 第61-63页 |
·哈特曼传感器与变形镜的对准误差 | 第63-73页 |
·常规自适应光学系统 | 第63-67页 |
·CP/CM自适应光学系统 | 第67-73页 |
第五章 共光路/共模块自适应光学系统实验 | 第73-85页 |
·实验装置 | 第73-74页 |
·伪相位共轭补偿位相畸变实验 | 第74-75页 |
·位相探测的准确性实验 | 第75-77页 |
·分光镜镜面面形探测 | 第77-78页 |
·CP/CM自适应光学系统分解光路闭环实验 | 第78-80页 |
·CP/CM自适应光学系统全光路原理性闭环实验 | 第80-85页 |
第三部分 利用非线性光学变频过程拓展哈特曼传感器红外探测波段一种新探索 | 第85-118页 |
第六章 位相畸变光束的变频过程理论及数值分析 | 第85-111页 |
·位相畸变光束倍频小信号理论 | 第85-89页 |
·小位相畸变小信号解 | 第85-87页 |
·小位相畸变信号解 | 第87-88页 |
·举例分析 | 第88-89页 |
·数值模拟 | 第89-100页 |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89-91页 |
·计算结果与结论 | 第91-100页 |
·位相畸变光束二次谐波的转换效率 | 第92-93页 |
·位相畸变光束二次谐波的光强分布 | 第93-95页 |
·位相畸变光束二次谐波的位相分布 | 第95-100页 |
·二次谐波的远场发散角和光斑二阶矩 | 第100-103页 |
·远场发散角 | 第100-102页 |
·光斑二阶矩 | 第102-103页 |
·三倍频过程研究 | 第103-111页 |
·理论与计算模型 | 第103-104页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104-111页 |
·走离效应 | 第105页 |
·基波像差对三倍频光束的影响 | 第105-111页 |
第七章 位相畸变光束的倍频过程实验 | 第111-118页 |
·实验原理与方案 | 第111-112页 |
·位相分布测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6页 |
·1064nm倍频光束位相分布测量实验 | 第112-114页 |
·790nm超短脉冲倍频光束位相分布测量实验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结束语 | 第118-122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18-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118-11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20页 |
·后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 第120-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9-2002)已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国家专利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