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中国农地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1 引言第9-14页
 1.1 问题提出第9-10页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标第10-11页
 1.3 本项研究的方法论第11-12页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12页
 1.5 研究内容第12-14页
2 文献回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二十年第14-26页
 2.1 第一阶段:从“包产到户”在新时期再度发生,到“包产到户”全面推开,在时间起止上大约是从1978年到1985年第14页
 2.2 第二阶段:从“包干到户”普遍推开到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在时间起止上大约是从1986年到1991年第14-17页
 2.3 第三阶段:从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到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时间起止上大约从1992年到1998年第17-19页
 2.4 第四阶段: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时间起止上从1998年底至今第19-22页
 2.5 总体性简要评析第22-24页
 2.6 小结第24-26页
3 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假说:一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超长期分析框架第26-51页
 3.1 中国在西周初年即进入了封建社会第27-29页
 3.2 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假说第29-38页
 3.3 滑入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之中的超长期土地制度变迁(上):地主土地私有制在“传统”范围内的演变和自我调整第38-43页
 3.4 滑入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之中的超长期土地制度变迁(下):历代封建王朝的“抑兼并”措施第43-48页
 3.5 结论与启示第48-51页
4 二十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百年变迁:走出高水平制度均衡陷阱的尝试和探索第51-66页
 4.1 第一次探索:传统土地私有制向现代土地私有制的跃迁第51-53页
 4.2 第二次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取代土地私有制第53-61页
 4.3 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土地私有制的“对话”第61-65页
 4.4 小结第65-66页
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个短期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第66-79页
 5.1 一个比较静态的短期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第67-69页
 5.2 土地改革第69-70页
 5.3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70-72页
 5.4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72-74页
 5.5 农村人民公社第74-75页
 5.6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第75-77页
 5.7 结论与讨论第77-79页
6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的变通性、阶段性和一贯性第79-89页
 6.1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变通性第79-80页
 6.2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第80-86页
 6.3 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贯性第86-87页
 6.4 结论第87-89页
7 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估量(上):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第89-112页
 7.1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基本框架:从制度文本入手第89-93页
 7.2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运行:实证研究第93-105页
 7.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第105-111页
 7.4 小结第111-112页
8 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估量(下):村庄制度第112-129页
 8.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第113-115页
 8.2 中国农村社会的“单位”和基础:作为制度的村庄第115-121页
 8.3 村庄里的制度安排第121-125页
 8.4 村庄制度的发展趋势第125-128页
 8.5 结论与启示第128-129页
9 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与建设第129-162页
 9.1 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方针第130-136页
 9.2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第136-150页
 9.3 土地所有权制度第150-152页
 9.4 土地他项权利制度第152-156页
 9.5 地税(地租、地价)制度第156-161页
 9.6 小结第161-162页
10 结论第162-166页
 10.1 全文小结第162-164页
 10.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164-16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66-170页
英文摘要第170-172页
致谢第172-174页
在读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成绩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并购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
下一篇:论加入WTO与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