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与调整及其在遗传作图、抗花叶病毒基因定位和农艺及品质性状QTL分析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37页
 1.1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第9-15页
  1.1.1 作图群体第9-11页
  1.1.2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1-15页
 1.2 大豆抗花叶病毒的遗传及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第15-22页
  1.2.1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第15-17页
  1.2.2 抗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第17-19页
  1.2.3 大豆抗花叶病毒的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研究第19-22页
 1.3 植物数量性状QTL检测方法的研究第22-25页
  1.3.1 分子标记检测QTL方法的研究第22-24页
  1.3.2 分离分析检测QTL方法的研究第24-25页
 1.4 大豆数量性状QTL的分子标记研究第25-35页
  1.4.1 形态性状第25-27页
  1.4.2 生育期性状第27-28页
  1.4.3 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第28-29页
  1.4.4 生理及抗病虫性状第29-31页
  1.4.5 QTL位点在遗传图谱上的分布第31-35页
 1.5 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研究第35-36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6-3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7-47页
 2.1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第37-38页
  2.1.1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培育第37页
  2.1.2 农艺及品质性状的考察第37-38页
 2.2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分子标记分析第38-40页
  2.2.1 DNA的提取第38页
  2.2.2 RFLP标记分析第38-39页
  2.2.3 微卫星或SSR标记分析第39页
  2.2.4 AFLP标记分析第39-40页
 2.3 重组自交系群体评价与调整方法的研究及试验群体的调整第40-41页
 2.4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1页
 2.5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抗SMV鉴定与抗性基因的定位第41-42页
 2.6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42-43页
 2.7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第43-4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7-87页
 3.1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建立、评价和调整第47-56页
  3.1.1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建立第47页
  3.1.2 重组自交系群体评价与调整方法第47-50页
  3.1.3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评价与调整第50-56页
 3.2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SMV基因的定位第56-63页
  3.2.1 构建图谱所用的标记第56-57页
  3.2.2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7-60页
  3.2.3 调整前后遗传图谱的比较第60-62页
  3.2.4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抗SMV鉴定和抗SMV基因定位第62-63页
 3.3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和遗传的分离分析第63-87页
  3.3.1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第63-65页
  3.3.2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65-75页
  3.3.3 和农艺及品质性状有关的标记和标记区间第75-80页
  3.3.4 不同方法定位的农艺及品质性状QTL位点的比较第80-81页
  3.3.5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第81-86页
  3.3.6 分子标记检测QTL与分离分析的结果比较第86-87页
第四章 讨论第87-93页
 4.1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评价与调整第87-88页
 4.2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第88-89页
 4.3 大豆抗花叶病毒基因的定位第89页
 4.4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89-92页
 4.5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第92-93页
附图第93-101页
附录 GenoSim程序第10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学图像配准方法研究及其在声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针刺锥体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