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一个亟需从唯物史观上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 第1-27页 |
| 一 当代实践提出的唯物史观新课题 | 第9-13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诠释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 第13-21页 |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必然性的唯物史观阐述 | 第21-27页 |
| 第一章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自然历史阶段 | 第27-55页 |
| 第一节 社会运动的物质制约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不可跨越 | 第27-39页 |
| 一 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化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 第27-29页 |
| 二 市场经济社会是社会形态自然演进的第二大形态 | 第29-33页 |
| 三 市场经济是不可跨越的 | 第33-37页 |
| 四 市场经济是价值中立的 | 第37-39页 |
|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历史存在具有社会进步价值 | 第39-55页 |
| 一 市场经济历史进步价值的理论分析 | 第39-44页 |
| 二 从属性的小商品市场经济具有历史进步作用 | 第44-46页 |
| 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促使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 第46-55页 |
| 第二章 我国社会制度的历史“跨越”符合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 第55-79页 |
| 第一节 符合马克思恩格斯观察东方社会问题的一贯视角 | 第55-62页 |
| 一 东方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轨迹 | 第56-59页 |
| 二 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探求具体发展道路 | 第59-61页 |
| 三 坚持具体实践标准求解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谜 | 第61-62页 |
| 第二节 具体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62-71页 |
| 一 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和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具有非同步性 | 第63-65页 |
| 二 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作用的 | 第65-68页 |
| 三 社会形态历史演进具体实现方式具有多样性 | 第68-71页 |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 第71-79页 |
| 一 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制度条件 | 第71-74页 |
| 二 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 第74-76页 |
| 三 从社会制度上把科学的历史进步观念由理想变为现实 | 第76-79页 |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第79-114页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具体实现 | 第79-92页 |
| 一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在市场经济阶段 | 第79-91页 |
| 二 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对主体价值导向性变革具有决定性 | 第91-92页 |
|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 | 第92-102页 |
| 一 近代中国发展中两种社会形态变革阻滞的当代批判 | 第92-96页 |
| 二 苏东诸国建设实践中割裂两种变革统一性的历史扬弃 | 第96-99页 |
| 三 我国建设实践中逐渐实现两种变革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 | 第99-102页 |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了人类通往“自由王国”的新道路 | 第102-114页 |
| 一 破解了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难题 | 第103-108页 |
| 二 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走出困境提供了方向 | 第108-110页 |
| 三 开辟了人类通向未来社会形态的历史道路 | 第110-114页 |
| 第四章 从必然性到现实性:实践运行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14-144页 |
| 第一节 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形态 | 第114-127页 |
| 一 资本市场经济——当代中国物质经济条件性变革的一般逻辑 | 第114-121页 |
|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定性 | 第121-124页 |
|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124-127页 |
| 第二节 二重结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实践运作构架 | 第127-134页 |
| 一 资本化运营的生产流通结构 | 第127-130页 |
| 二 经济利益驱动、协调相统一的利益机制 | 第130-134页 |
|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经济实践运作的偏离与调适 | 第134-144页 |
| 一 偏离因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分的滋长和挑战 | 第134-137页 |
| 二 调适措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第137-144页 |
| 结束语 | 第144-14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 后记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