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 第11-20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理想 | 第11-12页 |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 第12页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 | 第12-13页 |
四、利益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 第13-20页 |
(一) 利益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涵义 | 第15-17页 |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均衡配置的社会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我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的根源及表现 | 第20-26页 |
一、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 第20-22页 |
二、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 第22-23页 |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极为有限 | 第23-24页 |
四、群众不满情绪增长,群体性事件大幅上升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定位 | 第26-47页 |
一、功能概念之解析 | 第27-29页 |
二、经济法的利益配置功能 | 第29-33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二) 核心目标 | 第31-33页 |
三、传统的公私法调整社会利益配置关系的局限性 | 第33-42页 |
(一) 功利主义——传统公私法的法理学基础 | 第33-36页 |
(二) 经济法作为第三法域的兴起 | 第36-38页 |
(三) 公私法调整社会利益配置关系的局限性为经济法的介入提供了平台 | 第38-42页 |
四、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需要经济法调整 | 第42-47页 |
(一) 所有的利益配置关系均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 | 第42-44页 |
(二) 经济法在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利益配置过程中的特殊性 | 第44-47页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 | 第47-55页 |
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实现的途径 | 第47-50页 |
(一) 经济民主 | 第48-49页 |
(二) 市场与政府的和谐共生 | 第49-50页 |
二、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法利益配置功能欲实现的目标 | 第50-52页 |
(一) 明确利益导向 | 第50-51页 |
(二) 规范利益行为 | 第51页 |
(三) 实现利益救济 | 第51-52页 |
三、经济法的非强制性调整方法与利益配置功能的实现 | 第52-55页 |
(一) 非强制性调整方法的内涵 | 第52-53页 |
(二) 非强制性调整方法通过利益配置功能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 第53-55页 |
结语 经济法的贡献是什么?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