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儿童形象与存在中的儿童世界 | 第8-20页 |
(一) 纯真的童话世界 | 第8-12页 |
1、儿童自然态的生命形象 | 第9-10页 |
2、儿童本体世界中的孤独与忧伤 | 第10-12页 |
(二) 成长中的苦难世界 | 第12-16页 |
1、“性”意识觉醒下的心灵苦难 | 第12-13页 |
2、苦难与暴力并行 | 第13-16页 |
(三) 荒诞的异化世界 | 第16-18页 |
(四) 奇幻的灵性世界 | 第18-20页 |
二、儿童形象的营造动因 | 第20-27页 |
(一) 故乡与童年记忆:作家创作的心理根源 | 第20-23页 |
(二) 文学与想象:作家创作的艺术力量 | 第23-27页 |
三、童眸中的世界及其文化指向 | 第27-41页 |
(一) 童眸中的儿童世界——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 | 第27-31页 |
1. 限制视角 | 第27-29页 |
2. 虚拟视角 | 第29-30页 |
3. 复调性·双重视角 | 第30-31页 |
(二) 从形象的虚化到意象的突显:符号化的人物形象 | 第31-33页 |
(三) 孩子与文化:文化象征与现实感受的交汇融合 | 第33-36页 |
(四) 文化指向的多维思考:历史,空间,性别 | 第36-41页 |
1. 恐怖与欢乐并存的时代:文革 | 第36-38页 |
2. 站在世界的两侧:城市与乡村 | 第38-39页 |
3. 成长的断裂与延续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