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8页 |
·国外关于“建筑与树”的相关理论阐述 | 第18-21页 |
·大卫·李(David Lea)的“顺应式”的地域文化关联 | 第19页 |
·“嵌入自然”——泽西、大卫工作室设计思想 | 第19页 |
·“自然生命体与城市”——Ushida Findlay 合伙人事务所设计思想 | 第19-20页 |
·“自然中的无形建筑”——亚瑟·昆巴(Arthur Quarmby)设计思想 | 第20-21页 |
·“有机生命演绎”——瑞士建筑师皮得·沃(Peter Vetsch)的设计 | 第21页 |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树的相关概念 | 第23-30页 |
·“自然之树”的种类及其空间形态 | 第23-24页 |
·乔木类及其空间形态的表述 | 第23页 |
·灌木类及其空间形态的表述 | 第23-24页 |
·藤木类及其空间形态的表述 | 第24页 |
·匍匐类及其空间形态的表述 | 第24页 |
·树木构成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24页 |
·何谓“技术之树” | 第24-30页 |
·“技术之树”应促进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和谐共存 | 第25-26页 |
·“技术之树”应调节人们生活环境的小气候 | 第26-27页 |
·“技术之树”应促进人和大自然的水乳交融 | 第27-28页 |
·“技术之树”应为人类提供清洁的健康环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自然之树”·建筑 | 第30-45页 |
·“自然之树”与建筑的共构效应 | 第30-33页 |
·光影效应 | 第30页 |
·和谐效应 | 第30-31页 |
·声景效应 | 第31页 |
·季相效应 | 第31页 |
·空间秩序化效应 | 第31-32页 |
·文化效应 | 第32-33页 |
·“自然之树”与建筑构成的空间形态研究 | 第33-35页 |
·导向形共构 | 第33-34页 |
·界定形共构 | 第34页 |
·主导形共构 | 第34-35页 |
·联结形共构 | 第35页 |
·交融形共构 | 第35页 |
·“自然之树”与建筑的交融共构方式 | 第35-45页 |
·穿插、散落、镶嵌、沉降 | 第36-41页 |
·拥抱、共舞 | 第41-45页 |
第四章 “自然之树”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 第45-62页 |
·庭·院 | 第45-50页 |
·庭院的基本特征 | 第45页 |
·庭院空间的形态 | 第45-46页 |
·庭院中树木的配植 | 第46-48页 |
·实例分析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中庭 | 第50-54页 |
·中庭的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中庭的空间形态 | 第51-52页 |
·中庭内树木的配植 | 第52-53页 |
·实例分析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屋顶花园 | 第54-59页 |
·屋顶花园的几种形式 | 第55页 |
·屋顶花园的结构 | 第55-56页 |
·屋顶树木的布局方式与树种的选择 | 第56-57页 |
·实例分析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页 |
·垂直绿化 | 第59-62页 |
·垂直绿化的几种形式 | 第59-60页 |
·垂直绿化的几种布置方式 | 第60页 |
·垂直绿化树木的选择 | 第60-61页 |
·实例分析 | 第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技术之树”·建筑 | 第62-72页 |
·“技术之树”·生态建筑 | 第62-65页 |
·生态建筑的概念 | 第62-63页 |
·生态建筑的分类 | 第63-64页 |
·实例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页 |
·“技术之树”·仿生建筑 | 第65-72页 |
·仿生建筑的概念 | 第65-66页 |
·仿生建筑的分类 | 第66-69页 |
·实例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文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