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 | 第16-17页 |
·基于系统模型的直接法 | 第17-23页 |
·直接法的提出 | 第17页 |
·直接法的发展—系统模型和能量函数 | 第17-20页 |
·直接法的发展—参考临界能量的确定 | 第20-22页 |
·直接法发展的两个特点 | 第22-23页 |
·直接法工程应用的难题 | 第23页 |
·基于系统轨迹的混合法 | 第23-25页 |
·多机系统临界参数的搜索 | 第25页 |
·EEAC方法和理论的发展 | 第25-29页 |
·EEAC方法的发展—从定常到时变、从模型到轨迹 | 第26-27页 |
·EEAC的理论发展—基于轨迹的稳定分析思想 | 第27-29页 |
·临界参数的迭代搜索算法 | 第2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0-32页 |
2 时变因素分析与 EEAC方法 | 第32-49页 |
·定常 OMIB系统中的 EEAC方法 | 第32-37页 |
·定常 OMIB系统和 EAC准则 | 第32-34页 |
·从定常 OMIB系统轨迹中提取轨迹特征点 | 第34-35页 |
·基于轨迹的定常 OMIB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35-37页 |
·映象系统及其时变因素的提出 | 第37-40页 |
·多机系统映射为映象系统 | 第37-38页 |
·时变因素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映象系统P-δ轨迹的畸变 | 第39-40页 |
·时变因素的影响及分析 | 第40-43页 |
·时变因素的直接影响 | 第40-41页 |
·时变因素对裕度评估方法的影响 | 第41-42页 |
·时变因素导致的复杂轨迹现象 | 第42-43页 |
·时变映象轨迹应用轨迹特征判据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考虑时变因素影响的 EEAC方法 | 第43-47页 |
·考虑时变因素影响的基本原则 | 第44页 |
·时变因素强弱的量化评估 | 第44页 |
·考虑时变因素影响的DSP失稳判据 | 第44-45页 |
·基于映象摆次的映象系统轨迹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映象摆次的稳定裕度评估 | 第46-47页 |
·本文重点关注的3个问题 | 第47页 |
·系统临界参数的迭代搜索算法 | 第47-49页 |
·临界模式和对应于多摆失稳的系统临界参数 | 第47-48页 |
·系统临界参数的迭代搜索算法 | 第48-49页 |
3 非线性非自治系统轨迹的 DSP失稳判据 | 第49-64页 |
·EEAC相关概念的数学描述 | 第49-52页 |
·常规运动轨迹 | 第49-50页 |
·轨迹的稳定性 | 第50页 |
·高维空间轨迹的一维投影轨迹 | 第50页 |
·一维投影轨迹的摆次 | 第50-52页 |
·动态鞍点 | 第52页 |
·动态鞍点与轨迹摆次的平稳性 | 第52-55页 |
·摆次的平稳性 | 第52-53页 |
·动态鞍点与摆次的平稳性 | 第53-55页 |
·摆次平稳性与轨迹稳定性的关系 | 第55-57页 |
·主导映象一致交替驱动特性的仿真验证分析 | 第57-60页 |
·主导映象一致交替驱动特性的机理解释及其仿真验证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4 时变因素量化评估指标 | 第64-70页 |
·轨迹点处的时变因素指标 | 第64-68页 |
·一般系统的时变因素评估指标 | 第64-65页 |
·主导映象的时变因素评估指标 | 第65-67页 |
·主导映象的时变因素开关指标 | 第67-68页 |
·时变因素指标的分析与比较 | 第68-69页 |
·时变因素指标的应用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5 考虑时变因素影响的病态 DSP识别 | 第70-80页 |
·病态 DSP的轨迹特征分析 | 第70-72页 |
·病态 DSP处主导映象具有强时变因素 | 第70页 |
·病态 DSP处主导映象存在吸收动能的潜力 | 第70-72页 |
·识别病态 DSP的轨迹特征指标 | 第72-75页 |
·时变因素指标 | 第72-73页 |
·能量比较指标 | 第73-75页 |
·病态 DSP的识别方法 | 第75-77页 |
·基于时变因素指标的识别方法 | 第75-76页 |
·基于能量比较指标的识别方法 | 第76-77页 |
·仿真验证与比较分析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6 考虑一类强时变因素影响的稳定摆次裕度评估点的改进 | 第80-95页 |
·稳定摆次的裕度评估点—FEP | 第80页 |
·一类非同调性导致的强时变轨迹及相应的病态 FEP | 第80-83页 |
·群间运动的周期性和弱群间运动阶段 | 第80-81页 |
·近临界条件的摆次和持续弱群间运动阶段 | 第81-82页 |
·一类强时变轨迹和病态 FEP的提出 | 第82-83页 |
·强时变轨迹对于稳定分析的影响 | 第83-86页 |
·强时变轨迹的直接影响始终有限 | 第84-85页 |
·强时变轨迹的预估影响的放大作用 | 第85-86页 |
·稳定摆次的改进裕度评估点的选择 | 第86-89页 |
·稳定摆次裕度评估点的改进思路 | 第87页 |
·病态 FEP识别及改进裕度评估点的选择方法 | 第87-88页 |
·稳定摆次改进裕度评估点的效果分析 | 第88-89页 |
·仿真分析和验证 | 第89-94页 |
·提前给出失稳判定的仿真验证 | 第89页 |
·漏检病态 DSP的再讨论 | 第89-90页 |
·基于临界参数的裕度指标准确性的比较 | 第90-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7 考虑裕度-参数复杂关系的系统临界参数改进迭代搜索算法 | 第95-106页 |
·映象摆次稳定性随参数变化的分析 | 第95-96页 |
·裕度-参数的非单调现象和参数失稳域的有界性 | 第95页 |
·孤立稳定域现象 | 第95-96页 |
·系统临界参数的迭代搜索算法的改进分析 | 第96-98页 |
·映象摆次的临界参数搜索的改进分析 | 第96-97页 |
·主导模式切换的改进分析 | 第97-98页 |
·系统临界参数的改进迭代搜索算法 | 第98-102页 |
·映象摆次的临界参数搜索的改进 | 第98-100页 |
·主导模式切换的改进措施 | 第100页 |
·系统临界参数的改进迭代搜索算法 | 第100-102页 |
·仿真算例验证 | 第102-104页 |
·失稳侧灵敏度预估的失效统计 | 第103页 |
·改进迭代搜索算法的效率和准确率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8 结论 | 第106-108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06-10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6页 |
附录A: 理想两群特性和定常 OMIB系统 | 第126-127页 |
附录B: 多机系统动能的划分 | 第127-128页 |
附录C: 引理3.2的证明 | 第128-129页 |
附录D: 定理3.3的证明 | 第129-130页 |
附录E: 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示例 | 第130-131页 |
附录F: 蠕步失稳的一般系统算例 | 第131-133页 |
附录G: 摆次平稳而轨迹失稳算例 | 第133-134页 |
附录H: 三角拟合功角曲线与虚构功角曲线的参数比较 | 第134-136页 |
附录I: 漏判 DSP提前给出失稳判定的算例信息 | 第136-138页 |
附录J: 改进裕度评估点提前给出失稳判定的算例信息 | 第138-140页 |
附录K: 裕度指标准确性比较的说明示意图 | 第140-141页 |
附录L: 裕度指标-参数线性关系的详细比较信息 | 第141-146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