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刑法》第 29 条第 2 款所引发的疑惑问题 | 第10-17页 |
一、“教唆未遂”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刑法》第29 条第 2 款引发的疑惑 | 第11-17页 |
(一)一人即可成立共犯的体系混乱 | 第11-12页 |
(二)第29 条第 2 款致使犯罪形态理论产生的冲突 | 第12-13页 |
(三)教唆内容不确定之教唆未遂的定罪量刑的障碍 | 第13-17页 |
第二章 《刑法》第 29 条第 2 款的定性论争及评析 | 第17-21页 |
一、理论界对第29 条第 2 款的定性的论争 | 第17-19页 |
二、对第29 条第 2 款论争各观点的评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教唆犯性质——第 29 条第 2 款定性的奠基石 | 第21-33页 |
一、教唆犯性质的理论研究概况 | 第22-27页 |
(一)共犯从属性说 | 第22-24页 |
(二)共犯独立性说 | 第24-25页 |
(三)共犯二重性说 | 第25-27页 |
二、对教唆犯应然性质之思考——回归共犯从属性说 | 第27-30页 |
(一)实行行为 | 第27-28页 |
(二)共犯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关系 | 第28-30页 |
三、共犯从属性说并不否定共犯的个性 | 第30-32页 |
四、教唆未遂应迈出共同犯罪门槛——教唆罪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教唆罪的其他行为方式探讨 | 第33-41页 |
一、教唆不特定人犯罪的 | 第33-34页 |
二、陷害教唆的 | 第34-36页 |
三、教唆他人实施不可罚的前后行为的 | 第36-41页 |
第五章 设置教唆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41-46页 |
一、设置教唆罪的必要性分析 | 第41-44页 |
(一)教唆罪是对共犯从属性说的强有力的支持 | 第41-42页 |
(二)独立教唆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 | 第42-43页 |
(三)教唆罪的设立可以解决《刑法》第29 条第2 款的矛盾和问题 | 第43-44页 |
二、教唆罪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教唆罪的构成分析及立法建议 | 第46-51页 |
一、教唆罪的概念 | 第46页 |
二、教唆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 第46-49页 |
(一)犯罪客体 | 第46页 |
(二)犯罪客观方面 | 第46-48页 |
(三)犯罪主体 | 第48页 |
(四)犯罪主观方面 | 第48-49页 |
三、教唆罪的立法建议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