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一、学术价值 | 第10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一、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史料整理充分 | 第11页 |
| 二、灾害理论方面研究成果较多 | 第11-12页 |
| 三、专门研究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成果丰富,但不够深入 | 第12-13页 |
| 四、从灾害学角度对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进行的探讨较多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一、区域界定 | 第14页 |
| 二、时间界定 | 第14-15页 |
| 三、山地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资料的处理和方法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资料的来源和处理 | 第17-21页 |
| 一、文献史料的来源 | 第17-19页 |
| 二、资料的特点 | 第19页 |
| 三、对山地地质灾害史料的分析和处理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灾害历史资料的量化 | 第21-26页 |
| 一、等级量化方法的确定 | 第21-22页 |
| 二、等级指标的选取 | 第22-23页 |
| 三、灾害等级划分方法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时空复原 | 第26-39页 |
| 一、长江三峡地区传说时代的山地地质灾害 | 第26页 |
| 二、长江三峡地区历史时期的山地地质灾害 | 第26-39页 |
| 第四章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68页 |
| 第一节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39-43页 |
| 一、年际分布 | 第39-41页 |
| 二、月份分布 | 第41-43页 |
| 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54页 |
| 一、各县分布不均匀 | 第43-46页 |
| 二、与地震分布带有一定关系 | 第46-47页 |
| 三、从地名看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 | 第47-54页 |
| (一)、三峡地区各县山地地质灾害地名分布情况 | 第47-51页 |
| (二)、地名所折射出来的山地地质灾害信息 | 第51-53页 |
| (三)、地名与山地地质灾害分布之再分析 | 第53-54页 |
| 第三节、个案分析 | 第54-68页 |
| 一、新滩 | 第55-58页 |
| 二、云阳宝塔滑坡区 | 第58-61页 |
| 三、奉节甘沟子泥石流 | 第61-64页 |
| 四、巫溪猫儿滩 | 第64-68页 |
| 第五章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的影响——基于人地关系演进的视角 | 第68-79页 |
| 一、共时性的人地关系 | 第68-75页 |
| (一) 人类对地理环境具有选择性 | 第68-70页 |
| (二) 地理环境向人类提供选择的可能 | 第70-75页 |
| 二、历时性的人地关系 | 第75-79页 |
| (一) 人地关系首先基于人们利用地理环境范围和强度的扩大 | 第75-77页 |
| (二) 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基于人类对地理环境改造能力的增强 | 第77页 |
| (三) 人地关系的发展也基于地理环境对人类反作用强度的加大 | 第77-79页 |
| 结语 | 第79-81页 |
| 附图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