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变形特性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围岩稳定性 | 第11-13页 |
| ·群洞效应 | 第13-1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 | 第15-23页 |
|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 ·断裂构造 | 第18页 |
| ·岩体风化 | 第18-2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 ·地应力 | 第21页 |
| ·工程特点 | 第21页 |
| ·实施过程中关心的重点问题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弹塑性屈服理论及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3-40页 |
| ·岩体屈服准则基本理论 | 第23-30页 |
| ·屈服准则 | 第23-27页 |
| ·流动法则和硬化规则 | 第27-30页 |
| ·有限元分析与计算方法 | 第30-35页 |
| ·非线性问题 | 第30-31页 |
|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 | 第31-34页 |
| ·收敛准则 | 第34-35页 |
| ·MSC.MARC简介 | 第35-40页 |
| ·MSC.MARC程序介绍 | 第35-36页 |
| ·程序结构特点 | 第36-37页 |
| ·MARC分析过程的主要步骤 | 第37-38页 |
| ·利用MARC进行弹塑性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洞室群开挖效应研究 | 第40-54页 |
| ·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 ·重分布应力场 | 第41-43页 |
| ·塑性屈服区 | 第43页 |
| ·位移场 | 第43-45页 |
| ·洞室间距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45-52页 |
|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三峡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变形特性分析 | 第54-69页 |
| ·计算条件 | 第54-55页 |
| ·单个洞室开挖效应研究 | 第55-65页 |
| ·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 ·一次成洞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分层开挖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 ·两种开挖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 第64-65页 |
| ·顶拱及边墙变形特点分析 | 第65-68页 |
| ·顶拱变形特点 | 第65-66页 |
| ·边墙变形特点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三峡地下电站安全监测的实施 | 第69-86页 |
| ·主厂房变形监测情况 | 第69-70页 |
| ·监测工程内容及多点位移计的布置 | 第70-72页 |
| ·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 第72-85页 |
| ·顶拱垂直变形比较 | 第72-74页 |
| ·边墙水平变形比较 | 第7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