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导言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难点和不足 | 第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践比较 | 第13-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从宏观经济结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从微观居民家庭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 | 第14-15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理论探索 | 第15-16页 |
·相关理论述评 | 第16-19页 |
·“推-拉”理论 | 第16-17页 |
·“二元经济”模型 | 第17页 |
·乔根森理论 | 第17-18页 |
·托达罗理论 | 第18页 |
·Desakota 模型 | 第18-19页 |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比较分析 | 第19-21页 |
·发达国家 | 第19-20页 |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 第20-21页 |
·发展中国家 | 第21页 |
3 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和非均衡度分析 | 第21-38页 |
·数据资料的获取与处理 | 第21-22页 |
·转移模式对比分析 | 第22-29页 |
·转移地域类型 | 第22-23页 |
·转移产业类型 | 第23-24页 |
·转移人口类型 | 第24-27页 |
·转移时间类型 | 第27页 |
·转移动机 | 第27-28页 |
·转移收入 | 第28-29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分析 | 第29-3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32-34页 |
·综合定量计算 | 第34页 |
·差异系数 | 第34-36页 |
·形成机理 | 第36-38页 |
·人力资本因素 | 第36-37页 |
·市场化因素 | 第37页 |
·城乡产业结构 | 第37-38页 |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推力效应比较 | 第38-45页 |
·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38-41页 |
·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 第38-39页 |
·城乡要素协调发展 | 第39-4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推力效应 | 第41-45页 |
·人口分母推力效应 | 第41-42页 |
·区域乘数推力效应 | 第42-43页 |
·空间集聚推力效应 | 第43页 |
·城乡互动推力效应 | 第43-44页 |
·整体优化推力效应 | 第44-45页 |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发展协调度比较评估 | 第45-54页 |
·协调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7页 |
·构建原则 | 第45页 |
·指标体系 | 第45-47页 |
·城乡发展协调度比较评估与定量计算 | 第47-54页 |
·山东、河南两省城乡协调发展比较评估 | 第47-51页 |
·山东、河南两省城乡发展协调度定量计算 | 第51-54页 |
6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政策选择 | 第54-58页 |
·政府 | 第55-56页 |
·从制度上打破城乡阻隔 | 第55页 |
·在政策上加大对“三农”的“多予、少取、放活”力度 | 第55-56页 |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 第56页 |
·城市 | 第56-57页 |
·乡村 | 第57-58页 |
·合理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 第57-58页 |
·优化乡村产业体系 | 第58页 |
·加快农民组织化进程 | 第58页 |
7 结论和讨论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附表 | 第61-68页 |
注释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